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痛并自残着 自虐何时休

转载 来源: 心世界 2012/7/20 13:36:26

  “我特别喜欢看恐怖片。”

  “你不害怕吗?

  “害怕,越害怕越爱看。”

  “为什么?”

  “我喜欢心跳加速的感觉。”

  上述是笔者在跟好友闲聊时的一组对话,我想诸位读者可能也会有过类型的情景。有些胆小的人群总是喜欢看恐怖片来吓唬自己,尖叫、冷汗、颤抖、屏息已经不能阻挡他们看恐怖片的热情了,每每看完总让高喊一句:吓死老娘,太惊悚鸟。翻回头又回到电影屏幕面前屏息而看。还美其名曰称之为“体验刺激”。用句大白话讲就是:自虐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没事找抽型”的案例:因为情场失意,香港有位男子在住宅内喝下了大量的洗洁精自杀,最终获救,这位男子正是著名影星周润发;每逢长假,各大旅行社逐鹿商战,一些旅行社在他们的旅游线路中推出“自虐游”,有体验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也有极限耐力远足的,当然还有我们熟知的蹦极项目。打开网络,竟然还有一些人网上发表一些自虐经验、心得、甚至是自残图片,以图跟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贵阳市民陈女士沉迷上网,每日都要花大量时间打理网上“超市”、“餐厅”以及“偷菜”,与家人感情日益疏远。终于,陈女士再次打开电脑准备上网时,其儿子在苦劝未果后,用刀将自己的左臂砍伤。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怎么了?

  心理学家认为,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一半的人具有自虐倾向,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当一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但是不知道如何释放压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自己的表达、处理情绪时,就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当然,自虐行为的动机还包括标榜独立、追求刺激、社交能力阻碍等。无论哪种动机,都离不开个体的自信不足、自卑心理。

  自虐也分为躯体自虐和精神自虐,是当心情郁闷时,自己加于自身的行为或方式,是一种非常态心理。自虐者多数对自己不认同,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意思,并且用其他的方法很难摆脱,他们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感,自虐者不敢说“不”或是“痛”。而自残和自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目标而暂时需要承受的痛苦。

  有自虐心理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想及早摆脱这种自虐心理。但仅仅用砸东西、大喊大叫等方式来排解是不够的,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感受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凡事都不要苛求自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人沟通,把自己心中的困惑、不满都向他人说出来,宣泄出来,就能够避免自虐心理和自虐倾向的发生。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的人并不可怕,当个人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内心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k歌、旅游、聊天、运动等方式来变相减压,同时也要不停的为自己树立自信心。今天或许阴霾,但是,它总会雨过天晴的。

(责编:余莎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精神疯癫,胡言乱语,发病时间偏向于晚上,还有自虐倾向,

属于精神狂躁症症状,精神负面刺激所致,求助精神科医生采取抗躁狂类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以后让病人接受病情,心态保持积极乐观面对得失之心,学会释放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多补充营养,改善体质,睡眠要充足,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心理认知改善,才可以得到改善。

Q:委屈的时候会哭 并且会哭很久 哭的时候还会自虐大口喘气 会捶

现在的情况看,有可能是抑郁症,自虐症,都是心理疾病的类型,由于精神受到不良刺激,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因素不好,引起了心理疾病,经常会出现了想哭,自虐,经常打自己,伴有了情绪不好,悲观自卑,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等,建议去医院心理科就诊,如果是抑郁症,自虐症,可以选择用抗抑郁症药物和心理治疗比较好。

Q:为什么会产生自虐心态?

自虐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表现,自虐的形成有一些典型的心理条件: 1.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虐的人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独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 2.对失去爱的恐惧:具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强烈地需要他人的爱,也因此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之中。只要他们所依恋的对象有一点点冷落或疏远的表现,他们就会立即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感觉自己被拒绝,担心将会被抛弃,进而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悲伤和绝望情绪驱使下,冲动行为就很难避免了,其目的是引起关注,借此得到帮助。 3.潜在的攻击性:自虐者尽管在心理上处于弱势,但他们的行为具有潜在的攻击性。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去解除痛苦、消除障碍。自虐者不能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通过自我破坏性的行为“威胁、逼迫”他人来关注和帮助自己,以达到继续依赖他人的目的。这样的胁迫行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暴力”,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危险性,不仅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构成威胁。 怎样才能避免自虐、自伤事件的发生呢? 1.培养独立性 独立与爱并不矛盾。爱的同义词不是依赖、索取,而应是分享、支持与付出。所以,爱一个人,不能培养其对我们的依赖性,而应该让其在爱的滋养下更具有独立能力,更自信、更积极乐观。 2.积极关注 自虐这种消极行为方式的形成与行为人的环境因素有关,这就是行为理论中常说的强化。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其结果使得行为者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缓解了他的痛苦或者为他带来愉快体验,这种行为就有可能再次出现,这就是强化的过程。自虐行为表面上好像令行为者痛苦,但它会带来其他“好处”——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陪伴与照顾、受到周围人的关注与同情、挽回爱人的心、避免关系破裂等等。由于自虐者的消极行为反复受到强化,于是就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感觉到有威胁,他们就会采取自虐来应付挫折,试图以此解决问题。因此,在自虐行为刚开始出现苗头的时候,就一定要坚决予以制止,不能因同情可怜而作出妥协;与此相对应的,应该关注和鼓励对方的积极行为,不要在孩子生病、出问题时才去关心他,应该在孩子自己独立完成某事时主动给予夸奖和爱抚。恋人之间也是如此,女人一哭闹男人就妥协,这种解决冲突的方式是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女人哭闹的时候作冷处理,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商量解决办法,这样,自虐行为就失去了“杀伤力”,两个人之间才能建立起健康、积极、理性的互动关系。良性、积极的关系是爱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以爱的名义自虐,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我们拒绝自虐。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