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专家称肥胖是主要诱因

家庭医生在线 2012/12/4 8:29:04

    曾任肿瘤内科医师的慈铭体检机构总裁韩小红博士提出,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年龄因素,男性中年以后,女性绝经期后;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及心理障碍,可引起食欲亢进,导致肥胖;药物、疾病等因素。

  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欧美成人肥胖标准是大于30,亚洲成人肥胖标准是28。中国成人肥胖标准: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

  一般来说,BMI只能作为评估个人体重和健康状况的多项标准之一。

  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理想的腰围,男性应在85厘米以下、女性应在80厘米以下。

  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其中,以大城市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最高,达30%;1992年至2002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增加了1亿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认为,预计未来10—20年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将大幅上升,如不采取有力的干预行动,我国正常体重居民的比例将由目前的70%下降为1/3。

  有人不胖,却总是想尽办法减“肥”;有人体重已经超过正常,仍旧认为自己不胖。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而需要根据科学的标准。

  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指出,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这种影响主要指与肥胖有关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我国制定了中国人自己的体重标准,以体质指数衡量体重。具体到个人健康体重的判断,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如体内脂肪分布,腹部脂肪的堆积对人体有更多的危害。

  肥胖的根源是热量过多。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 90%以上。

  “活着不是为了吃,而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我国居民吃得并不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现了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脂肪摄入量在不断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超过全天能量摄入的30%。这促进了营养相关慢性病如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发生。

  现代生活方式,缺少运动和食物过量,肥胖就会悄然而至。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都会造成能量蓄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陈春明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在体内蓄积能量25千卡,1年就会蓄积 9125千卡,相当于长了2.5斤肉,而40年下来,体重就会增加100斤。

    人为什么会发胖?

  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长颢教授认为,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肥胖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遗传性肥胖,常有家族性肥胖倾向。第二类为继发性肥胖,主要指内分泌障碍而导致的肥胖。以上两类肥胖病人占整个肥胖人数的10%以下。最后一类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指排除由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而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 90%以上。单纯性肥胖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只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矫正饮食、行为习惯,肥胖状况就可以改变。如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低盐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锻炼等。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也说明,老年人更容易肥胖。据调查,50—59岁之间的老年人最易发生肥胖。北京协和医院陈伟副主任医师分析说,主要在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多。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更年期”。这个时期打乱了体内激素的平衡,使营养物质的代谢受到影响,造成包括肥胖在内的多种疾病高发。

  对肥胖和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话题。专家指出,把超重和肥胖单纯地归因于某种食物的观点是片面的,科学并不支持 “唯一元凶” 的论点。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保持理想体重的关键。

  美国饮食协会指出,科学家不能认定任何一种食物或饮料是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肥胖的根源是过多的热量,不论热量来自哪里,如摄入的热量超过燃烧的热量,多余的就会变成体脂从而造成体重增加。

   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

  肥胖不仅是心血管病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还容易诱发某些癌症。肥胖导致的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指出,从临床医学角度看,肥胖对生命的短期影响当然不像心脏病、肿瘤那样严重。但是,肥胖带来的长期后果不容忽视。

  肥胖成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的危险因素。世界糖尿病日就曾提出“战胜肥胖,预防糖尿病”的口号;而世界心脏病日也把活动的主题定为“远离肥胖、健康心脏”。

  国内外多项长期研究结果提示,肥胖是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发胖之后会发生许多代谢改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会增高,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余脂肪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也增加了这些器官的负荷。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后果严重者则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

  肥胖还容易诱发某些癌症。程义勇认为,肥胖的人由于摄取的脂肪太多,膳食纤维素过少,或体内对脂肪的转化发生障碍,使肠道中的脂肪堆积过多。其结果导致体内胆液分泌过多。结肠中过多的胆酸与中性类固醇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转变成致癌物,从而诱发结肠癌。

  李可基强调,肥胖是“万恶之源”。每增加5公斤体重,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缺血性中风提高16%。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等都会因为肥胖而增加其发病率。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在近日举办的“健康中国2020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指出,到2020年中国内地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其中约70%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将发生在劳动力人口。

  杨晓光指出,肥胖所导致疾患的医药费用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编辑推荐:

  科学实验证明:结伴运动减肥效果更佳

  体育运动是健康减肥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过掌握正确运动方法也很重要,想要减肥效果更好,专家建议“找个伙伴一起努力”.

  腰围超出身高的一半就算肥胖 你是吗?

  过去基本都是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与否,但如果你不记得公式,算起来又比较麻烦了。今日,欧洲有研究指出,还有一种“腰围身高比”,也能说明肥胖程度哦。

  科学减肥终极20字攻略 减肥院猫腻多别轻信

  尽管体重BMI指数一次次地证明体型正常,身边朋友也不觉得体型胖,大多女性朋友还是觉得自己“太胖了”,喊着要“减肥”.广告商抓住这种需求,大肆宣扬不健康的快速减肥法。但人哪能如橡皮筋般胖瘦自如?想减肥,学会科学的减肥方法才是王道。

  脑力劳动更易发胖?人类一思考常会感觉饿

  现在坐在电脑前,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胖就成了很多电脑族绕不开的问题,为什么一天工作学习下来挺累,劳神费心的却还不瘦溜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解答了大家的疑惑。

(责编:李波祺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儿童肥胖会引起慢性病吗?

儿童肥胖,如果不及早的进行调理控制,肥胖严重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等,比方说一些高血压高血糖情况的发生,也就是,糖尿病等情况,同时也会引起一定的高血脂,引起一定的脂肪肝的情况的。还容易导致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比方说肺气肿等情况的发生,所以还是尽早的进行控制饮食,配合适当的锻炼,帮助进行减肥的。

Q:现在一提到肥胖就会想到高血脂,瘦人有没有高血脂的情况?

高脂血症是由体内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肥胖者无疑容易患高脂血症,瘦人也不能完全避免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原发性通常是由超重或肥胖引起的,导致体内游离脂肪酸的增加。血管中的游离脂肪酸就像黄河中的沉积物,导致血液粘度和流速减慢。这是一种慢性病,但肥胖只是导致血脂升高的危险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血脂升高。继发性高脂血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脂升高,无论肥胖与否,只要患上某些疾病,就会导致血脂升高。因此得出结论,肥胖者更容易患高脂血症,瘦人也不能完全避免,但患高脂血症的几率较低。欢迎评论处继续讨论或咨询相关营养问题

Q:30多岁的年轻人都患上了高血压,为什么现在的慢性病年轻化了?

最先,要知道“为什么会得高血压”高血压分为两种,一类是原发高血压,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多数人所患是指原发高血压。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要素:1.先天因素2.紧张焦虑、生活压力大3.抽烟、喝酒、高盐重油饮食4.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5.某些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如肾衰竭、甲亢、肾动脉狭窄这些。因此坚持适当运动、平衡膳食、维持良好的睡眠、愉快的心情、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祝大家健康[给油]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