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奶粉指标并非越高越好 蛋白质过高易致肥胖

家庭医生在线 2012/2/15 10:56:58

  

奶粉指标并非越高越好 营养过剩导致婴儿肥胖

    奶粉不适应应考虑过敏

  日前,太平洋亲子网对市面上婴幼儿奶粉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36%的家长都为宝宝选择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33%的家长在选购奶粉时最看重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A(花生四烯酸);57%的家长固定使用一种品牌婴儿配方奶粉;36%的家长选购婴儿奶粉时最看重品牌。

  但有意思的是,尽管家长表示最看重的营养成分是DHA和AA,但仅有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奶粉中的营养成分“非常清楚”。因此,41%的家长更换奶粉品牌是因为宝宝不喝或饮用后不适。

  但事实上,不少家长对宝宝“不喝或饮用后不适”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广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龚四堂认为,湿疹、腹泻、胀气、烦躁、便秘与呕吐、生长缓慢……当奶粉喂养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后,不少家长就认为是奶粉的问题,开始频繁换奶粉。根据雅培营养市场研究的数据显示,75%的美国母亲在第一年内至少更换一次奶粉品牌,而通常一年内喂养四种配方奶粉。这种情况在中国也类似。美赞臣婴幼儿营养科研中心(中国)总监李永雄介绍说,现在儿童过敏症状越来越多,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越来越“干净”,婴幼儿接触泥土、微生物等过敏原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反而导致婴幼儿过敏症状越来越多。

  龚四堂认为,出现这种问题,通常要考虑是对配方奶粉过敏或者不耐受,并非通过更换奶粉品牌就能简单解决。调查数据显示,全球配方奶粉不耐受的儿童高达2/3,国内不耐受和过敏的情况也有近四成。常见的问题就是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这些情况往往并不是单纯一个出现的,家长应先咨询医生,针对性地选择特殊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蛋白质含量并非越高越好

  奶粉中含有多种宝宝需要的营养成分,尤其是DHA和AA、维生素、蛋白质、核苷酸和亚油酸、亚麻酸,这5种营养元素是最受家长们关注的。调查显示,有33%的调查用户看重DHA和AA,各18%的调查用户看重维生素和蛋白质。

  调查机构对24款产品送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营养成分和蛋白质含量。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专业机构检测中,检测机构的权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问题是被送检的24种产品奶粉的出厂日期或保质期是否大致相同?报告中对此未予明示标出各种送检奶粉品具体生产日期。然而,若送检的24款奶粉产品的出厂日期相差很悬殊的话,所检出的营养成分指标也是会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因为,奶粉都存在着包装密封程度和受氧化的问题,若生产出厂7个月以后的产品,它的营养性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营养流失的程度将达30%左右。以保质期达到7个月为界,之前与之后的营养成分检测出来的指数就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离出厂日期越长,奶粉的营养成分流失得就越严重。因此,对这24款送检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测出量或指标,存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不宜直接用作对比指标。建议太平洋亲子网,今后增设一项对婴幼儿奶粉含氧度或受氧化后营养流失程度此类的检测项目,这将更有实际意义和实用性。其次是关于婴幼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问题,国家乃至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对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都已制定了一个较合理的指标标准。对婴幼儿奶粉来说,并不是蛋白质越高越好,特别是0-6个月龄段的奶粉,蛋白质含量高倒会影响婴幼儿营养的均衡吸收。钙的含量指标亦然,都有个适度为好的问题,过高时还将会容易引发肾结石等病变。

  亚洲儿科营养联盟主席丁宗一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在市场上能买到的产品,只要是大品牌生产出来的配方奶粉,都大同小异,因为都要符合国家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真正到了消费者手中时,能选择的很少,基本的差别都不大。即使看配方表,也只能知道大概。”

  蛋白质过高易致过敏感及肥胖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说,婴儿奶粉有些成分是强制添加的,要符合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厂家作为卖点的很多成分其实是自行添加的,如DHA、AA和胆碱,但这些是公认的能让奶粉更接近母乳的成分,购买时可以考虑在内。而有些洋名词、新概念不要全盘相信,因为效果没有经过验证。此外,少数厂家还推出了4段奶粉(3到7岁),其实在国家标准中是没有4段奶粉的概念的,3岁以上宝宝完全可以吃成人奶粉。

  “牛奶蛋白是母乳的3倍,但婴儿吸收不了,会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蒋卓勤认为,“婴儿不能直接喝蛋白质更高的牛奶,但配方奶粉无论怎么配,都无法替代母乳,只能接近。”

  公开数据显示,现时市面的奶粉标榜高营养,蛋白质含量高达每升14.1克,超过母乳每升11至12克,摄取过量蛋白质会增加日后肥胖、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母乳喂哺较进食奶粉减低22%肥胖的风险。“养孩子不是养猪,只要体重在正常范围,不必用重量作为评比标准。孩子幼时过胖,预期寿命会缩短,未来慢性病风险增加。宝宝只需活泼聪明抵抗力强、消化排泄正常就好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范志红说。如果母乳和牛奶一样浓,孩子的肝肾会受损。以为给婴儿喝的奶越浓稠越好,以为婴儿长得越胖越好,是育儿观念中的可怕认识误区。

(责编:徐惠珍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婴儿多少斤算肥胖症?

婴儿肥胖症主要是宝宝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的健康宝宝平均体重的20%。据统计,男婴三个月的平均体重为6.6kg,而女宝时6.4kg,只要婴儿的身高与体重成正比就正常。一般来说,宝宝胖乎乎的是健康的标志。缺乏营养和锻炼是青少年和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对婴儿影响不大。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根本不用担心婴儿的肥胖,母乳的营养是其他食物无法替代的。当然,婴儿肥胖也存在,主要是因为婴儿喂养不当,如每次婴儿哭立即喂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挫折都想找东西吃,所以婴儿肥胖或过早喂婴儿高热量固体食物体重增加太快产生肥胖。此外,一些孕妇在怀孕后期营养过多也是婴儿肥胖的常见原因。婴儿肥胖的疾病主要表现在体重和外表上,因为婴儿在婴儿期不能行动,活动很少,所以疾病不太明显。

Q:肥胖儿是试管婴儿吗

肥胖不能做试管婴儿,肥胖会影响妊娠成功概率和卵泡质量,满足条件,确保手术安全。如果你想在试管受精出生前减肥和调节身体,建议使用科学健康的减肥方法,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指定的体内代谢和胰岛素水平,达到不反弹的减肥目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试管成功。

Q:宝宝肥胖怎么办?

宝宝白白胖胖总是很招人喜欢,大人看到藕段似的胳臂、软乎乎的小胖脸,总忍不住亲亲、捏捏。但如果宝宝太胖了,就会给爸妈带来烦恼。  中标1宝宝的体重标准  周岁以内婴儿肥胖标准是指体重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婴儿平均体重的20%。婴幼儿单纯性肥胖症的病率在10%左右。  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体重,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体重——0-6个月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公斤)+月龄×0.77-12个月婴儿体重=6+月龄×0.25生后第二年内体重平均增加2.5公斤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7或8  中标2宝宝超重的原因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易发生在周岁以内婴儿期。既往的研究证实,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以胎儿期和婴儿期(生后第一年)最明显。婴儿肥胖主要是脂肪细胞增多,而青春期发生的肥胖则以脂肪细胞增大。  具有肥胖遗传基因的儿童容易发生肥胖。父母都是肥胖者,其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可以达到80%以上,父母中有一个人是肥胖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几率达50%,父母中没有肥胖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可能在10%。  但遗传基因必须通过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才能表现。贫穷时代老百姓吃不饱,尽管那时就存在肥胖基因,可几乎没有肥胖发生。肥胖发生率的明显上升总是伴随于经济条件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丰富。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还与非母乳喂养、饮食过量、喜吃甜食和零食、肥胖家族史以及孩子活动量较少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肥胖发生危险较低可能与激素反应、生物活性因子、能量或蛋白质摄入量较少等有关。  婴幼儿肥胖发生的直接原因有——1.奶量过多许多父母不管宝宝是否吃饱,一哭就给奶吃;奶粉喂养婴儿的父母一定要将瓶中的奶喂完。2.加糖过多不少婴儿吃的奶中加糖过多,超过正常比例(每100毫升放糖6-8克),甚至饮水中加糖也过多。3.添加淀粉类辅食过早肥胖体质婴儿对食物耐受能力较强,有些父母在宝宝2-3个月时就开始喂米粉、面条或稀饭。  中标3宝宝肥胖的危害  我国传统观念是以胖孩子为荣,殊不知,婴儿肥胖对健康是不利的,肥胖婴幼儿易生病——1.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而喘型肺炎半数以上为肥胖婴儿。这些宝宝反复发作性气喘、咳嗽、烦躁不安、甚至呼吸困难并出现青紫,往往需要住院抢救。2.脂肪肝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数百例肥胖儿童进行肝脏B超普查,结果发现其中1/3肥胖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这一比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51倍。国内报告最小的一例脂肪肝只有11个月的婴儿。3.多种疾病隐患婴儿期和儿童期的肥胖症成为成人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隐患。  中标4饮食习惯改善肥胖  3岁以下婴幼儿还没有定性,可以利用饮食和教育来改变其生活习惯,避免继续发胖——  1.合理饮食(喂养)对肥胖儿的治疗至关重要*宝宝出生后既要增加营养,同时也要防止营养过剩。*婴儿每天奶量少于900毫升,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量用水补足,其中白糖加入量为5%。*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合理增加辅食,摒弃“填鸭式”喂养法,平时少给婴儿喂甜食和糖水。*每月称体重1-2次,发现超重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含量,但要保证蛋白质和热能的供给。*断奶后的宝宝需“管好嘴“,建议1岁幼儿饮用低脂奶,还要严格控制“垃圾食品”(尤其是洋垃圾食品)。*父母多了解一些儿童合理营养的知识。*从学龄前开始少食胆固醇含量及热量高的食物,如鱿鱼、墨鱼、带鱼、蛋黄、蟹黄、鱼子、油炸食品等。*应该多吃白肉,如鱼肉、鸡肉,少吃红肉,如牛、羊、猪肉等。*多吃蔬菜、水果。*吃饭不要过饱,控制体重不合理增长。*从小限盐,饮食清淡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及心脏病。  2.从小培养慢食习惯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进食20分钟以上,饱食感会提前到来。因此应有意培养超重宝宝的慢食习惯,胖宝宝的中、晚餐时间应多于20分钟。有的父母认为喝水多了会发胖,增加体重,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肥胖是由于体内的脂肪过多,而不是水分过多,饮水与脂肪和肥胖没有关系。水对人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水在物质代谢、血液循环、体温调节和排泄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胖宝宝减肥千万不要限制饮水。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水是白开水而不是饮料,饮料里含糖分很高,当然会助长发胖的。  3.监测体重  定期监测体重,测量其体重指数(BMI)可以判断脂肪、肌肉的发育水平,能及早发现那些潜在的肥胖高危险儿童。  具体做法是,对所有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有肥胖家族史和有肥胖趋势者)每隔1-3个月称体重一次,一旦发现超重应马上减少饮食量,控制高脂、高糖及多盐饮食,使宝宝体重降至标准体重便可。  中标5产前、产后预防婴儿肥胖  避免巨大儿  巨大儿不仅会造成妈妈难产、引起各种并发症,而且将来发展成肥胖症的几率是正常体重儿的4倍多,且与遗传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准妈妈在孕期要做到——·注意合理膳食,定期称量体重,记录自己的体重增长。·职场准妈妈不要久坐,适时起身做轻微的运动,帮助血液循环,肠胃通畅。但要注意怀孕超过4个月后应避免仰卧姿势的运动,因为胎儿的重量会影响孕妇血液循环。·少吃高热量的食品,如油炸食物或糖分过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勤喝水,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认真配合医生做每一次产前检查。  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享有“白色血液”的美称,现在大多数年轻妈妈都知道母乳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最佳食粮,而且母乳喂养可以预防孩子肥胖症的发生。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伯特霍尔德·蔻兹可教授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对童年后期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有长期的规划作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大大低于采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  TIPS:适量的健康运动很重要  (1)父母要为胖宝宝选好住所,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童肥胖概率。住所最好选择公园附近、有大片绿地草坪或其他利于日常锻炼的场所,目的是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的机会,从而有助于降低他们罹患肥胖症的风险。  (2)让胖宝宝多与非胖宝宝在一起玩耍,让他们有“危机感”,并监督孩子通过控制饮食和多运动来达到减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大的运动强度不但不能起到减肥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