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进补”是迷信还是真理?喝汤对我们人体有很多的好处,现代人似乎也都进入了一个“汤补”的阶段,但有部分的认为喝汤仅是个人的一些习惯,没有什么大的学问,其实不然,喝汤也是有不少的误区。有人说,煲汤喝根本不能滋补,蛋白质和铁都在肉里,必须要吃肉才能补营养。但又有人说,煲汤特别有好处,要煲上四个小时,让肉里的精华全都融入汤里。到底哪种说法才靠谱呢?喝汤的误区都有哪些?让我们一一道来!
喝汤的6大误区
误区一:喝汤去“渣”
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说,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汤里。所以喝汤后还要吃适量的肉。
误区二:饭后才喝汤
这是一种有损健康的吃法。因为最后喝下的汤会把原来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释,势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正确的吃法是饭前先喝几口汤,将口腔、食道先润滑一下,以减少干硬食品对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并促进消化腺分泌,起到开胃的作用。
误区三:喝汤速度快
喝汤速度越慢越好:美国营养学家指出,如果延长吃饭的时间,就能充分享受食物的味道,并提前产生已经吃饱的感觉。喝汤也是如此,慢速喝汤会给食物的消化吸收留出充足的时间,感觉到饱了时,就是吃得恰到好处时。而快速喝汤,等你意识到饱了,可能摄入的食物已经超过了所需要的量。
误区四:爱喝“独味汤”
每种食品所含的营养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是鲜味极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浓汤”,仍会缺少若干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因此,提倡用几种动物与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汤,不但可使鲜味互相叠加,也使营养更全面。
误区五:喜欢喝刚煲好的热汤
刚煲好的汤往往很烫,而很多人却偏偏喜欢喝这种很烫的汤,认为喝进去更暖胃暖身。其实,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的温度,超过此温度则会造成黏膜烫伤甚至消化道黏膜恶变,因此50度以下的汤更适宜。
误区六:汤泡饭
我们咀嚼食物,不但要将食物嚼碎后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湿润,而唾液是不断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能帮助消化和吸收, 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将饭泡软了,就算不咀嚼也不会影响吞咽,所以吃进去的食物往往还没经过唾液的消化过程就进入胃了,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 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部不适。
温馨提醒:在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汤是既富于营养又最易消化的一种。有一项研究表明,在6万多名接受营养普查的人中,那些营养良好的人,正是经常喝汤的人。不过,因为汤汁能在小肠中均匀分散,营养物质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喝汤有着使人发胖的潜在危险。很多人以为,喝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殊不知,只有科学地喝汤,才能既吸收营养,又避免脂肪堆积。因此,健康喝汤要避免以上误区。
关于“汤”的真相
肉的大部分成分是没办法进入汤里面的,因此,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肉块本身。
肉类主要含有的营养素就是蛋白质,其次还含有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脂肪。肉类含蛋白质15%~20%。显然在蛋白质的摄入问题上,吃汤里的肉胜于汤类。
那么,煲汤是吃肉还是喝汤呢?这还要看什么人群,在什么阶段。
病后虚弱消化不良的病人,往往食欲较差,加上病理原因无法充分消化吸收蛋白质,摄入肉类反而造成消化系统和肝肾负担,而鸡汤、肉汤、鱼汤味道鲜美,能改善食欲,含有的营养物质能被病弱者快速吸收利用,起到古人认为的“滋补”作用,所以病弱消化不良的人,只要没有高尿酸血症,应选择喝汤。
当患者进入康复阶段,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而血白蛋白及总蛋白偏低,这时候就应选择肉类,再喝少量的汤。
对于绝大多数消化吸收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为了摄入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最佳选择应为吃肉喝汤,这样营养更全面、丰富。
“汤”的美味确实会让人情绪愉快,但享受美味的同时,还有几点要注意:
高尿酸血症的人不适合喝太多汤。在喝汤的同时,还要注意撇去上面的油。
煲汤时尽量少放盐,越清淡越好。否则,“养生”效果没看出来,肥肉倒是贴了不少;咸汤喝了不少,血压也跟着升了不少,那就与“养生”的目标南辕北辙了。
温馨提示:喝汤补钙是靠不住的,想要补钙建议喝牛奶、酸奶,或者服用钙片。而想要补铁的话,也建议直接吃红肉、动物血或动物内脏,喝汤是没多大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