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关注“小糖人”的心理健康

家庭医生在线 2014/10/29 9:01:00 举报/反馈

浅层次看糖尿病是身体疾病表现,但是深层次追究开来,糖尿病是身心疾病。特别对于小糖人--糖尿病还痛来说,由于孩子还缺乏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心态建设,糖尿病带来的影响似乎更为激烈。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因为体内缺少胰岛素,既不能将血糖转为能量,而且还可致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异常,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儿童糖尿病起病多急骤,突然表现明显多尿、多饮、多餐、体重下降。简称为“三多一少”。学龄儿童每天饮水量和尿量可达3~4升或更多,常常夜间口渴饮水。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以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如果患上糖尿病,因为机体组织不能利用葡萄糖,机体能量不足,会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不良反应,给小儿带来很多并发症:眼底改变、肾脏损害、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生长迟滞、智力发育落后等。严重者危及生命。

此外还会有以下的危害:1。糖尿病孩子容易患抑郁症。由于年龄小,对自己患病会出现愤怒、抑郁、闷闷不乐等情绪问题。2。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导致不可逆盲。3。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个子长不高,免疫力低下,影响学习生活等。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表现,往往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疾病和自我的片面认知

很多青少年患者因为没有接受过正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疾病有着不合理的认知,可能会导致患者极端控制饮食和运动,过分关注血糖变化,进而对糖尿病产生过度的厌烦感、恐惧感、负罪感甚至自暴自弃。这也会影响孩子对自我的片面评价,出现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正常”、“没有用”、“不可爱”、“没有未来”等等。

2、情绪稳定性及调节能力差

抑郁、焦虑以及恐惧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有研究发现1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20%同时也患有抑郁症。因为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上会特别不“自由”,经常要克制自己的需求,而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对情绪的调节还不成熟,他们很难HOLD住自己,导致情绪不稳定情况出现。

3、人际敏感与社交回避

有糖尿病的孩子其实很懂事,他们能很敏锐地觉察到外界对他的看法,因此他们与人交往时会更谨慎和懂事。

当然,这种敏感又是非常脆弱的,有些孩子会经不起或受不了偏见和负面的评价,也会表现为不怎么合群,朋友很少,甚至是回避与人深入的交往,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还会发展为厌学、孤独甚至是敌对等行为问题。

帮助“小糖人”健康成长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成长,不只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

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缺失

很多小患者在儿时发病,发病越早,越需要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应对身体的问题,所以相对减少或影响了心理发展的机会,导致心理发育不良,表现出自我评价低、负面情绪体验多以及自控能力过强或过弱的问题。

2、青少年心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青春期本来就是孩子心身发育不协调的时期,心理的成熟度没有及时追上身体的快速发育,使得孩子们容易更冲动、不协调。这些特点会在“小糖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3、家庭和谐度及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对糖尿病的看法和应对,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识。很多家长对孩子或者过分保护、溺爱或干涉,这又可能成为孩子的不良情绪与问题源头。

4、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

糖尿病本身就会增加患者并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的风险,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这对于当事人来说等于是反复的创伤经历,反复检测血糖、严格自控的生活方式干预又容易让他们行为刻板化,甚至出现强迫倾向。

5、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很多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比如,社会上对糖尿病的偏见,糖尿病治疗带来的经济问题等等。

因此,对于这个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的医疗干预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需要内分泌专科医生、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力量,配合家庭成员一起,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注糖尿病孩子,让小糖人健康成长。

(责编:黄思源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如何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调适?

许多儿童在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后害怕让别人知道,觉得自己倒霉,产生“为什么偏偏自己得这种病,为什么非要自己天天打针”的想法。更怕受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歧视,并对注射胰岛素和吃药有恐惧感。这时患儿的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疾病的过分担心、焦虑或抱怨,并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谈论疾病,以消除孩子对疾病的恐惧和不良情绪。家长和医生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糖尿病,并与孩子多交流,积极摸索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使孩子精神上没有“特殊感”,排除孩子的自卑和恐惧心理。  家长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家长应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糖尿病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与孩子交流,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Q:如何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调适?

许多儿童在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后害怕让别人知道,觉得自己倒霉,产生“为什么偏偏自己得这种病,为什么非要自己天天打针”的想法。更怕受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和歧视,并对注射胰岛素和吃药有恐惧感。这时患儿的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疾病的过分担心、焦虑或抱怨,并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谈论疾病,以消除孩子对疾病的恐惧和不良情绪。家长和医生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糖尿病,并与孩子多交流,积极摸索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使孩子精神上没有“特殊感”,排除孩子的自卑和恐惧心理。  家长在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家长应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糖尿病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与孩子交流,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Q:孩子舅舅患糖尿病多年,但孩子母亲无此病,孩子的舅舅有糖尿病...

你好,糖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遗传只是引起糖尿病病因中的一个方面,并不占绝对的地位。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