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要想不痛苦,唯有带着痛苦生活

转载 来源: 心灵咖啡 2012/8/8 1:21:37

  “别傻了,放下吧。”或者“别想了,看开点。”伤心欲绝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对你说的最多的话恐怕就是这两句。可是效果往往没那么好。有些人继续找人倾诉,依旧会想不开;而有些人非常想要放下,结果却越发放不下。

  相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会议发言时我们越在内心鼓励自己自信轻松,就越会觉得紧张;失眠时我们越想着尽快入睡,就越会辗转难眠;害羞的人越是暗示自己见人要表现的大方,结果越发拘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这些情感上、生活上的痛苦会如此让人纠结?我们遭遇了,然后找一个知心的好友倾诉,顺带获得了安慰、快乐、信心和勇气,但是为什么,在过后不久,我们又会因为一首歌曲、一片枯叶、一袭落霞、一部电影、一处景色、一盘菜,而再次哽咽,深陷痛苦的涡流?为什么下次遇到了相似的场景,我们又会感到不安和恐慌,然后事后责备自己的愚笨?

  下面我借由自己的经验抛砖引玉,谈谈一个人到底如何才能自信、快乐的生活。如果你看完后能理解到其实这篇文章毫无意义,那么说明你已经渐臻佳境。

  1.所谓自信,只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我们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自信是意志强的结果。人们会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诸葛亮、比如拿破仑,但是即便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其铤而走险也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决断,他意志坚决,但是我想坐在城楼之上也并非无一丝恐慌。

  其实自信只可能源自经验,当然胡搅蛮缠和目中无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自信。自信并不是天生的,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自信,其实那都是环境造就的。在我们性格形成之初,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无论成功或者失败,若能从中体验到超出我们预期的成就感,那就能积累一点自信。有的人很幸运,从小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积累了自信外向的性格。

  而有的人因为家庭变故、教育方法不当,很多成就感会被否决,比如父母限制孩子活动、严厉的家教、不经常鼓励孩子等等,这种经历的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我一直认为,年轻人都应该学学心理学,如果知道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决定性作用(性格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改变),那就不能让下一代经历我们曾走过的路。

  而当我们性格定型之后(大致就是高中之前),虽然这时我们能自由的左右成就感的多少,但是对于同一件事,不同性格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很难改变。这就是为何往往性格自信的人在多年之后更为自信,而自卑的人却更加自卑、自闭。这其中的缘由就在于性格外向的人会把心理能量更多的投向外界,多去参加社会活动,遇见更多更杂的人;而性格内向的人则出于恐惧和自我保护更多的把能量投向内心,结果越关注自己内心的烦恼,人就越恐慌。

  很多自卑的人由此还会在内心瞧不起胆怯的自己,但却又不去把能量投向外界。他们一方面很想尝试某件事,他们渴望表现自己,让别人看到其实自己也可以很自信,但是却又害怕遭受失败,他们下了很高的期望,内心也会做很久的挣扎,很长的准备,最后却又放弃了尝试,或者干脆表现出不屑尝试来展示自信。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学校课堂上经常遇到。

  但是困扰依旧还在,缺乏自信的人为此会在书中寻找答案。开始会欣喜若狂,以为找到了症结所在,但数日过后,那些诸如“我定成功!”“我能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外在是内在的反映”等的心理暗示语便失去了作用。甚至至今还有太多所谓的 “成功学”“励志书”等在推崇这种看似积极实则逃避自我的心理暗示法,时不时的还拿“心理磁场”等术语出来唬人。

  这些励志书或者伪灵修书的确激励人心,但是这些其实完全都是出自作者广博的见识和频繁的经历。但是很多书却不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企图以他们自己的经历鼓动读者,其实真正能让你自信的,不是这些没营养的励志书,不是那些漂亮的暗示语,也不是一套套逻辑缜密的哲学道理,只有自己,只有你的经历才能让你自信。没有经验支持的意志和暗示出来的自信,是最脆弱的。

  如果你还困在意志的暗示之中,而不努力去多多经历生活、事业、爱情等等,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你都不会获得自信。抛弃那些励志书吧,你要多与社会上各种人交往,然后用心体验,只有再在体验中才能渐渐克服自卑,收获自信。记住,经历是唯一能让你内心得到成长的方式,而不是知识。

${FDPageBreak}

 

  2.要想不痛苦,唯有带着痛苦生活。

  开头已经说到,那些越是刻意的心理暗示,反倒会更加引起内心的恐慌。森田正马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其实有时候痛苦的已经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对于痛苦的感受加深了这种痛苦。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迫切的想知道我们为什么痛苦,当我们把心理能量过分的集中于内心时,痛苦只会被无限的放大。如果越是刻意,就越无法改变。我们没有人能做到禅宗那样,完全毫无痛苦的洞察着自己的内心。那是神一般的境界,谁人都想要达到,但是却永远达不到。要想不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带着痛苦生活。

  这里聊举一例。我曾被人戏称为“妇联主任”,经常成为倾诉的对象。在这些女孩中,有一个问题最为严重,一开始我只是倾听,因为对于女孩而言,倾听就能起到一半的疗效。她的痛苦其实很平常,就是被男友虐待却死心塌地的爱着他,男友大学毕业回到远方,她伤心欲绝。我知道接受现实是避免更多痛苦的第一步,但是对于一个深处痛苦之中的人来说,接受现实绝非易事,甚至是不可能。

  我不停的劝说她要接受其待你并不好,并且已经离去的现实,开始崭新的生活,每次看似心情好转,但是数日之后其又再次倾诉衷肠。她亦是对我说过,她想要摆脱这种痛苦,但是每每又再次陷进去。对这种痛苦的关注,让她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我遂发现理性在情绪面前的脆弱,对于撕心裂肺的痛苦,唯一治疗的方式,就是逃避,也就是带着痛苦去生活,而不是去消灭这种痛苦。

  因为没有人能做到全然的正视和面对这种痛苦而不动情愫,只有在时光和生活的消磨下,这种痛苦才会愈发变得微弱。所以我鼓励她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生活上,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在学校谋得一份要职,并报了商务英语考试,最近我问她近况如何时,她说前男友刚给她发了短信祝福她找到了新男友,她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还回复了句:神经病吧你!

  所以不能把心理能量过多的投向内心,去关注痛苦和痛苦的原因,那样等于自残。逃避这种痛苦是唯一的解脱之道,这种逃避的方式是一种移情,可以找个新恋人(如果你想尽快忘记失恋的痛苦,我告诉你,这是唯一的方式)或者做点其他你非常感兴趣的事,但是在一开始,千万别做需要过多思考的事情。

  而且,心里一定要事先给自己留有余地,做好再一次陷入痛苦的可能,其实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痛苦中,才能最终忘却这种痛苦。还有,除了你自己之外,别指望任何人能帮你做到这些。当然,这里的所谓的逃避是一种积极的逃避,如果你选择不利于人生目标实现的方式,比如疯玩、泡吧、赌博、酗酒等,那你就做好痛苦一辈子的准备吧。

  对于失眠等等,其实也是如此。失眠本身很正常,只是对于失眠的焦虑让人更加睡不着觉。失眠时不要去关注失眠的痛苦,可以去做些其他事。其实对于经常失眠的人而言,如果多多将心理能量关注于外在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失眠过后,即使 2-3小时的睡眠,即使头昏昏沉沉,第二天的工作也能做好。我就是如此。凡事都不要刻意,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指向工作学习,不太关注自己的身心,其实烦恼能少很多。

  3.别把认识自己当成目的,真正的成长在于行动。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会第一个拿自己开刀,这第一步棋就已经走错了。其实对于心理学而言,其真正能受用的对象,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是无法通过心理学去获得任何改变的,如果走火入魔,可能情况会更糟。人的内心是永无止境的,你窥探不完。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理,而不是自己的,不然就陷入了主观和伪科学的圈圈中。我们的心理往往会被自己的意志、观念、经验、内心矛盾等等模糊化,要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只有通过别人的观察和实验,当然前提是你得绝对的坦诚。

  你会说,我是为了认识自己。那我和你说,认识自己不必那么刻意,而且更不能为了改变自己而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只需要一个概念化的程度,比如自己是如何的性格、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等等,即可。对于你是如何思考、如何行为(比如为何我如此注重自己的形象、为何我这么容易害羞、为何我今天又失眠了等等)的,这些就像一个黑洞,你若是深究自己,会越陷越深,而且得不到答案。

  有这样的说法:六十年前,老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前,老衲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老衲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就是说,当你认识得越多,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多,那样事实的真相反倒有可能被蒙蔽住。认识自己也是如此,如果刻意,反倒看不清自己,但是又只有经历认识这个过程,才能更清楚的看

(责编:吴任飞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忧郁症怎么治疗

你可以先去看一下医生,因为抑郁症是有药物可以治疗的~~这个你要去问了医生~医生会给你详细的解答的~~~我给你列出的是心理疗法~你自己就可以做的~祝你早日恢复根据国外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心理治疗适合于轻性抑郁或经过药物治疗后抑郁程度减轻的患者,相当一部分的抑郁症病人经过心理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的处理或帮助可以得到治愈或缓解.如美国曾作过一项大样本的随访研究,发现人际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门诊病人的有效率为60%-80%.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起因是有一定的心理应激引起的,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心理治疗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疏导与渲泄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医生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给予患者一定指导,劝解,帮助解决现实的困难,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明确生活的动机,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改变不良的认知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常任意推断,过分概括,放大或缩小,选择性注意,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个人化(“揽错”于己)等.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该病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三)接受现实,积级行动森田疗法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苦的恶性循环.(四)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把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因而颓丧,抑郁.精神分析治疗通过挖掘潜意识的欲望,隐蔽的动机,尚未明了和解除的情结,让病人对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了解与领悟,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促进人格的成长.(五)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友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关心,尊重,将有助于病情康复.通过社会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六)自我及时强化法自我及时强化法是在吸取东西方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有些人之所以患了抑郁症,主要是他们本人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及时地强化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忧郁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自我及时强化法”的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坚持正常活动.有的患者本来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务,却不去上班,甚至连家务都不做,这是很有害的,越这样越感到自己没用.实际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有能力搞好家务,只要该干的坚持干,自己的情绪就不会日益低落.第二,定计划要适当.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考虑明天干什么.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充分留有余地,这样每天都可以顺利完成计划.第三,及时肯定自己.每天晚上睡觉以前,要充分肯定自己这即将过去的一天的成绩和进步,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把好的体验,进步,成绩记到日记上.天天都这样记日记,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第四,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也不听患者的消极的言谈.这并不是不同情患者,主要的是亲友听患者谈消极的东西,会强化他们的消极思想.第五,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另外,根据不同的抑郁患者表现,可以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果病人一直是郁郁寡欢,悲悲切切的抑郁性性格,可以采用支持,安慰或心理动力学的治疗,着重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如果病人表现为不善交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从而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如果病人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可见,心理治疗与心理防护不仅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而且可以教会患者如何减少自己的抑郁症状,如何面对那些生活中经常引发抑郁症状的问题.总之,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心理防护在临床上举足轻重,从临床实践看,患者需要的不是单纯的说教和一成不变的心理治疗,而是需要医生的人格,素养,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需要创造性的心理治疗.关注世界,更要关注自己的心理世界,当你明白抑郁症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但愿你能挣脱抑郁症的罗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Q:抑郁症很痛苦吗

抑郁症其实并不是抑郁症那么痛苦,而是患有抑郁症本身就兼具着痛苦的感觉。如何自我调理呢,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希望你能够多与人沟通交流,正确认知自我,从而摆脱抑郁,拥抱美好生活。

Q:怎么能走出焦虑症的痛苦?

能够摆脱焦虑症,不再被焦虑症所迷惑,就是康复。焦虑症的恢复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这是不科学的认知。改变一些认知会减少焦虑。第二,从训练到某个环境,焦虑生,症状会受到条件的刺激。在这种环境下,焦虑可以做到,在这种焦虑的驱动下,问题的危害性、严重性和发生概率会被无限放大,疾病会迅速加重。第三,培养自信,提升个性,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觉自己有力量把事情做好,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坚强。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