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语言心理游戏:爱说但是的人在想什么

转载 来源: 心灵咖啡 2012/6/21 15:16:43

你经常说“我知道”或“是的,但是……”吗?那你可要注意了,这是我们最经常玩的心理小把戏。在心理学上,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把这种模式叫做“心理游戏”。

  经常说“我知道”的心魔

  某公司办公室,午后难得的闲暇时间,几个同事凑在一起聊起天来。此时,大家正在热议楼市。“这个我知道,是这么回事!”小董说着挤到众人中间,“楼市之所以会有升有降,其实是因为……”小董一发话,已经有两个女同事不约而同退出了聊天的人群。“所以说,楼市下一步的走势,还要等年底出台的政策才能最终有所定论。”小董的一番高谈阔论总算收了尾,而此时大家似乎已经没了继续下去的兴致。

  “我听说银行最近又要调息了……”一位同事适时地引入了新一轮话题。“对,我也听说……”另一个同事还没来得及插嘴,小董又一把独揽了话语权:“告诉你们吧,这个我知道,其实是这么回事……”几个办公桌离得近的同事很轻松地调转椅背,脚下一蹬,滑旱冰似的“溜”走了。

  “哎,对了,你们组里出的那份有关新栏目的策划案怎么样了?”这时候,缩小话题范围,是在午休时间最后的十几分钟里留住尚存“聊兴”之人的最好方式了。“还说呢,总监大人觉得那个策划案在具体实施上……”同样没等这个同事把话说完,小董便再次大放厥词:“不能那么来做吧,依我看,应该这么办……”

  全能的背后是无能感

  你都知道,那又能怎样?经常说“我知道”的人,在英语里被称做“Mr.Know All”,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全知、全能先生”。而实际上,在“全能”的背后,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深度的“无能感”。 “全能”仅仅只是“无能”的一种心理“填充物”,弥补了深层心理中的缺失与无助。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过“心理补偿”理论,他认为幼年时期的个体如果没能获得来自抚养人一方足够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在幻想中树立起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象,借由这个更加强势的自我去对抗心中的无助感。特别是那些曾在幼年遭受过寄养、抛弃、过继的孩子,他们心中对于被否定、被抛弃的恐惧使他们比别人更需要这样一个强大的自我保护。“这个我知道”其实就是在掩饰内心对无能的恐惧。

  心中这个强势的“我”,具有维护心理平衡的重要意义,它使一个年幼的个体不至于对生命失去信心,弥补内在的缺失,形成自我保护的机制,并促使心智的成熟和发展。而同时,它也会引到一个人走向“自我膨胀”,因为早在产生之时,其功能便是以更加超越的方式,无限地填补和满足内在的缺失。而当这种强大的自我成为了心灵的主宰,那它便具有了“魔鬼”特质,会使一个人无限扩张对外在的需求与欲望,直至变得支离破碎……

${FDPageBreak}

  “是的,但是……”,谁“玩”了谁?

  你经常说“是的,但是……”吗?嗯,那你可要注意了,这可是我们最经常玩的心理小把戏。以下场景,欢迎对号入座:

  丽丽(非常苦恼的样子):“大家都说你看问题透彻,看我这么苦恼,帮我出出主意吧!”

  小谢(略带微笑):“别急,慢慢说,看我能帮上你什么忙?”

  丽丽(愁眉苦脸):“我想建立家庭,可一直都没碰到合适的对象,好几年了都这样,怎么办啊?”

  小谢:“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呢,这样概率会大些。”

  丽丽:“是啊,你说的没错。我努力过,让朋友帮忙介绍,有好多次的相亲,但都没有碰到合适的。”

  小谢:“不一定仅限于朋友介绍嘛,为什么不主动点,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呢?”

  丽丽:“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这人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不想到那些太吵的地方去,何况对陌生人我总觉得有些尴尬。”

  小谢:“嗯,在你认识的同事、同学或朋友中发展一下呢?”

  丽丽:“对啊,我的一些女朋友就是这样有了男友的,但是……我观察过我的那些单身的同事、同学或朋友,我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

  小谢:“哦,这样啊,你也可以考虑在网络上试试看,没准会有机会认识一个你满意的,现在不是有很多征婚交友网站吗?”

  丽丽:“我上过那些相关网站,还注册过呢,但是我后来没有兴趣了,原因是我觉得网上的人太不靠谱,我还听说有被骗的呢。”

  小谢感到有些受挫:“对了!你既然真想结婚,为什么不在报上打征婚广告呢?”

  丽丽:“我想那倒是一种可能的办法,可是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好多骗人的婚托?”

  ……

  ♦ 心理游戏背后的语言

  很显然,丽丽和小谢的对话最后不欢而散,而且两个人事后都觉得很郁闷。小谢之所以郁闷,是因为所有的建议都被挡回来了,以至于最后都有些愤怒了:“你既然真想结婚,为什么不在报上打征婚广告呢?”丽丽也一定充满哀叹:“哎,一点都不了解我,我就知道,你没办法帮到我……”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正常对话,但其实双方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沟通效果。一个人挖空心思给建议,一个人则不断“是的,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游戏”。没错,在心理学上,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把这种模式叫做“心理游戏”。

  在关系中玩“心理游戏”,是需要有人配合的。仔细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其实丽丽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便放出了一个“饵”:“你很厉害的啊,你帮帮我吧!”紧接着,小谢上“钩”了:“我比你厉害,我可以帮助你的。”

  然后,小谢开始提议“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和异性接触的机会……”,这就是一个叫做“你为什么不……”的心理游戏,和丽丽的“是的……但是……”是一个配套的心理游戏,丽丽并非有意要玩惨小谢,但她的潜意识就是要这样做,引诱别人提建议,再把一个个建议都否决,让对方无可奈何。而小谢上了钩,去给她提建议,结果当然惨不忍睹。不过,小谢的潜意识也没有闲着,甚至有时候可能向别人抱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向她提了那么多建议,这人没救了。”

  丽丽虽然在向别人求助,但真正的求助者不是这样的,丽丽的潜台词更像是:我(谦虚提问)好,你(水平太差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不好。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来证明自己的某个隐藏的心理信念,即“总是没有人能帮助我”。热心助人的小谢,虽然看上去很努力地去帮助对方,但实际上,他更像是在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为的是证明“我(因为懂得怎么做)好,你(不懂还不听我的)不好”,他并没真正想要帮助她。

  结果到了游戏结束的时候,上钩的“拯救者”成了牺牲品,无奈又生气地发现自己的拯救失败了,求助者则又一次经历“没有人能帮我”的受挫感,实际上,他们都把对方给“玩”了。

(责编:余莎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是心理问题吗

培养孩子自信,从鼓励开始我不行!没经验,真的干不了。”“这是同学对我的信任,应该试试吧。”玲玲自从被同学投票选上了团支书,几乎一整天都在这两种想法中徘徊。她到底行不行?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的回答是,既然玲玲能被同学投票选出来,就说明大家对她的能力有信心,所以能不能做好更取决于她是不是有自信。  如果说竞争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自信就是适应竞争必备的品质。可自家孩子性格内向,天生胆小,各项“指标”又都平平,这自信心能打哪儿来呢?  父母要把握说话语气  鲁杰说,其实对孩子自信心影响最大的是家长平时的做法。而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恰到好处的语气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所谓语气“恰到好处”就是说,家长要将商量、鼓励、信任的语气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没考好时,如果家长用质问指责的语气说:“怎么就考这么点成绩!”会让孩子觉得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被人贴上了“笨”的标签,什么自信心都会受挫。如果换上一种柔和、鼓励的语气:“怎么就考了这么点成绩呢?”就表示潜台词是“没关系,咱们来找找原因,下次好好考。”这么做的时间长了,就算是再没自信的孩子,慢慢也会信心倍增。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夸赞孩子做的某件事时,不能太笼统,也不要太轻描淡写。要尽量指出哪些地方做得好,让孩子觉得不是在虚夸,而是确实在肯定自己的成绩,这样会让他们勇于创造的信心大增。  另外,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也是孩子增加自信的条件之一。因为在成长中遇到的疑问,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回答,就会令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不自信和不确定。鲁杰认为,父母与孩子沟通,应该准确掌握一些肢体语言:用手摸摸脑袋、拍拍后背以示肯定和鼓励,这些都对建立孩子的自信有辅助作用。  发现孩子的优点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比别人强,对培养自信心非常重要。北京蒙特梭瑞教育科技中心主任邵颖说,从学习、游戏、特长、与人交往等多方面着手,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然后因人施教,放大优点,会很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中,如果孩子面对难题说:“我不行!”老师就一定要说:“你可以的!”从克服简单一点的难题开始,循序渐进,就能令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一点点进步中增强。  游戏中,同种能力相差太大的孩子最好不要总在一起玩。因为总是输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沮丧和自卑心理,把自己与“不行”划上等号。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动作不够灵活,就应该跟水平差不多的孩子,去玩动作要求比较简单的游戏。  自信不等于骄傲  培养自信,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好。但自信不同于骄傲自大。如果一直以来,孩子只懂得自己好,难免会变得自信心膨胀。所以某些时候,还要让孩子适当承受一下挫折,拿自己的短处去比一比别人的长处。  一般来说,孩子自信的表现没有严格的界定,但碰到困难不轻易退缩,勇于挑战;碰到挫折能够主动和人沟通,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精力充沛,心情开朗愉快,对人热情,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等,都是有自信的孩子应该表现出来的。如果你的孩子还达不到这些条件,家长就该费费心了。如果满意答复请采纳,谢谢

Q: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方式有哪些?哪些才是对心理疾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有效的方法有:谈话法。主要是和病人沟通,让他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让患者放松,帮助患者重建自我沙盘游戏治疗。这种方法对儿童特别有效,对成人也有效,可以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绘画法。这也是建立积极关系的一种方式。当你无法与患者沟通时,你可以让对方放松。其次,你可以更多地了解患者的具体选择,这取决于患者的情况和你自己的情况。

Q:有效的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方式有哪些?哪些才是对心理疾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有效的方法有:谈话法。主要是和病人沟通,让他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让患者放松,帮助患者重建自我沙盘游戏治疗。这种方法对儿童特别有效,对成人也有效,可以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绘画法。这也是建立积极关系的一种方式。当你无法与患者沟通时,你可以让对方放松。其次,你可以更多地了解患者的具体选择,这取决于患者的情况和你自己的情况。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