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侵略式依恋:我爱你 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转载 2012/4/17 9:23:58

  这个父亲是个封建大家长,孩子们从小到大,事事都要听他的,顺从他。稍有不从,父亲不是打就是骂,孩子们从小就很怕他。如今,儿女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大都当了爷爷奶奶,依然在父亲面前动辄就被骂和被打,所以,儿女一个个只好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这个家里。父亲就四处告状,要求儿女回来照顾他,儿女们宁肯顶着不孝的罪名,只肯付赡养费,却没有一个愿意回家。

  这个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弄得如此糟糕,以至于他到了八十岁的高龄,还不肯改变对待亲人的态度,依然用一种会赶走孩子的方式去与孩子建立方式,即,“你们必须回来,你们必须听我的!”,可是他也悲哀的发现,他老了,他想通过打骂的方式控制和孩子的关系,他无能为力了。

    亲密关系的几种依恋原型

  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的建立,起源于童年期我们与亲密照顾者建立的依恋模式。在精神分析的依恋关系理论中,有以下几种依恋原型:

  一种是过度依恋的关系模式,表现为对客体的分离焦虑。较轻的分离焦虑我们会在恐惧症尤其是学校恐惧症中见到,也可以在各类因过度依恋导致的各种婚姻问题,而严重的分离焦虑会导致依赖性人格障碍。

  第二种是过度适应的关系模式,表现为不需要一个好客体。在多子女家庭中,我们常常会在老大身上看到这种类型的依恋模式,主要表现为过度的独立,报喜不报忧,很少有情感色彩,对亲人间的分离表现得过度理智化;也可以从被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看到这种过度适应的情形,从小就特别懂事,像个小大人,不会撒娇,吃苦耐劳,表现不出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一些情绪特征。

  第三种为侵略式依恋的模式,表现为施虐与受虐关系。在这种依恋关系中,对方会感到被控制,被威胁,有一种急于逃避和远离这种关系的强烈欲望,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这个父亲,儿女都不堪忍受和父亲在一起,急急逃离开这个家,宁肯承担不孝的罪名,也不愿意再踏入这个家门。这种依恋模式是所有依恋关系模式中最痛苦的一种,关系双方受尽折磨而又无力挣脱。

  第四种是角色倒错的依恋模式,即在依恋关系中,孩子被迫过早承担父母的角色。这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常常是因为父母因为各种困难,如酗酒,精神疾病不能照料孩子,而使得孩子在童年期缺乏一个可以建立依恋关系的客体,反而是被迫充当起被父母依赖的客体。这种角色倒错的依恋关系,使得当事人在长大成人后,可能会过度理智化,也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侵略式依恋关系

  侵略式依恋关系,是一种早期客体关系的原型。在这种依恋关系中,个案会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把依恋对象(儿女们)视作被控制的对象,常常以威胁恐吓等方式对待对方,说一不二,专横霸道,挑剔苛刻,企图让儿女都听他的,就像一个家庭的“希特勒”。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像一个受苦受难、被虐待的对象,感受到可怜,悲苦,并不断放大这种感受,让对方心生内疚而被牢牢控制。

  就像这个父亲,他其实是很希望儿女爱他孝顺他,但是他与儿女建立关系的方式却是侵略式的。他不允许儿女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和见解,一定要什么都得听他的,即使他的想法和决定是多么的不合乎常理,多么的可笑,儿女必须小时候一样完完全全的服从父亲的安排和决定;同时,当孩子一个个不堪忍受他的对待而离开他时,他的感受是很悲伤的,因为养大几个孩子吃尽苦头,正是年龄老迈最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却落得个孤家寡人,所以他的感受是很悲苦的,就像一个被虐待遗弃的老人,生活的很凄惨。可是当有的儿子回来照顾他时,他又重新变成那个唯我独尊的霸道老子,甚至动手打儿子和孙子,于是逼迫的孩子一个个只得离他远远的。

  他非常希望与孩子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关系,可是他的做法却又像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赶出家门,这种矛盾的态度,正是这个父亲内在客体关系的冲突,即他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是矛盾的,这取决于他早年与亲密照顾者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失败的。

  侵略式依恋关系的成型,是因为个体在生命的早年,缺乏一个可以建立温暖关系的好客体,这个好客体常常是母亲。在心理治疗中,主要是帮助个案在内在客体世界中重获一个可以依恋的客体。主要是通过治疗师扮演一个始终稳定、温暖、敏锐,积极关注的客体,内化到个案的内在世界中,这样,个案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在他的亲密关系中,有能力建立和谐的依恋关系。

(责编:彭碧霞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我总要吹毛求疵,阻止自己恋爱

袁网友:

   从表面看,是你对女朋友的多度挑剔造成你无法健康的发展和异性之间的感情,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情况通常是源于自身对感情缺乏安全感,惧怕和他人的亲密关系,由于自己不了解潜意识的深层动机,因此通

  过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把造成你们之间关系发展阻碍的原因和过错归之于对方,借以减轻自己的内疚和焦虑,这种防御机制称为外向投射。 从依恋理论来理解爱情的发展,那么,成年人的爱情体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你的表现比较符合回避型。

  安全型的人比较容易和人接近,很少担心被人抛弃,因此他们在爱情关系的发展中容易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能够感觉到更多的愉快、友好和信任,因此他们更容易发展出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

  回避型的人在发展亲密关系时常常感到不那么舒服,不能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感情,不容易信任对方,惧怕亲密关系,因此常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不自觉的阻碍和破坏亲密关系的发展。

  焦虑/矛盾型的人特别渴望亲密关系,但他们常常担心对方不会回应自己的感情需求,担心会被对方抛弃。

  心理学研究认为,成年人的爱情关系与婴儿对父母的感情依恋很相似,在依恋的类型划分上也很相似。孩子早年与父母的感情依恋常常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爱情依恋方式。

  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改变呢?研究证明,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个体有新的积极的人生体验后,依恋类型有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尝试与别人发展出有益的亲密关系后,有可能使一个非安全型的人发展出能够信任他人的关系模型,学会与伴侣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因此,希望你积极的做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消除对他人的挑剔和怀疑,学会信任他人,才有希望发展出长期、稳定和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

Q:如何处理两性关系?

婚姻关系是一种彼此约定的关系,当一方打破约定,另一方就会受到伤害,将会面临着巨大的痛苦、极度的自卑、失落与迷茫和说不出的愤怒。在婚姻中需要多一点了解对方和沟通。建议—— (1) 在两性关系中,可以依恋对方,但不能依赖对方。依恋是一种亲密关系,但完全依赖对方就好比一个婴儿依赖抚养者一样,没有人照顾就不能独立生存,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2)要学会陈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对方进行抱怨。在两性关系中,我们喜欢抱怨,而不懂得如何陈述自己的感受。比如丈夫晚归,妻子孤独、焦虑,可以告诉他自己很孤独,等候的时候很焦虑,期望他下次能早一点回家。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抱怨。 (3)两性之间应允许差异存在。由于男女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同。如果我们不理解另一半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很多误会和冲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要共同经营两人的感情,尤其要了解两性差异并多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Q:母子依恋关系一般持续到几岁?

母子依恋,简单的说就是母子情感,可以理解为婴儿和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母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是婴儿感情社会化最初的表现。这也是动物本能激发,更是人类高级心理的良性基础。那么,母子依恋关系一般持续到几岁呢? 根据依恋曲线的观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三次依恋期,和三次叛逆期,且这六段时间是交替进行的。0-2岁第一依恋期,2-3岁第一叛逆期,3-6岁第二依恋期,6-8岁第二叛逆期,8-10岁第三依恋期,10岁-青春期结束,第三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会有相似的表现,不同的依恋期会有不同的依恋。下面不妨谈谈0-2岁依恋期的具体表现: 一、0-2岁为母婴的生理依恋。 0-2岁这段时间,儿童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通过母乳喂养、亲密接触、亲子互动,很好的满足了儿童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在这一阶段又有以下不同情况: 1、婴儿出生到3个月——婴儿对人的反映不加区分,对所有人的印象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的人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引起他产生高兴、兴奋的情绪,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母亲)产生偏爱。 2、婴儿3个月到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映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其他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感情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 3、6个月到2岁——情感联结。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当母亲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很难替代母亲使婴儿高兴。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会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安心玩耍、探索周围环境等。这一切表明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4、2岁以后——伙伴关系。2岁后,孩子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母亲空间上的临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做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时间时,婴儿能理解这种情况,而不是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的在那儿玩或通过言语、目光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 二、母亲是这个阶段的教育权威。与叛逆期相比,依恋期是更好的教育时期,因为个时,儿童有求于家长,家长恰好将其作为教育的契机。母亲在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权威角色,父亲则扮演教育口令的解读者、示范者与亲子关系的协调者。教育具有一致性,就是说这个时期,母亲是唯一的口令发布者,而父亲和家庭成员可以有自己的教育观点,但母亲是孩子面前口令的发布者,不可在孩子面前与母亲唱反调。如果有了教育分歧,可以在私下交流与探讨。 三、通过亲子互动开展早期训练。可以在家庭中进行早教,母亲是孩子第一任早教教师。0-2岁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精细动作训练、注意力训练的关键期。 最后说一下,一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是需要母子依恋做基础的,且是伴随一生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依恋绝不是依赖。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