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小小胰岛素 注射讲究多

转载 来源: 糖尿病网 2012/11/6 9:24:37 举报/反馈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胰岛素作为治疗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药物,已经被广泛使用。然而很多患者在胰岛素的注射上存在诸多误区,致使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因错误注射而危及生命。

  注意时间和部位的调整

  我国糖尿病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达9240万,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在糖尿病人的治疗中,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及时使用胰岛素可提高血糖达标率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我国的糖尿病血糖达标率仍只有四分之一,而且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达标率也只有37%,超过九成的糖尿病患者对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是导致使用胰岛素后血糖仍不达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朝阳医院药剂科药师司徒伟认为,胰岛素治疗效果的体现受到很多环节影响,其中注射技术是最主要的因素。注射方式不正确,是引发低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强调,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应科学轮换。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患者可选左右对称的部位注射,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也可将注射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注射区的轮换要有规律,以免混淆。在任何一个等分区域内注射时,每次的注射点都应间隔至少1厘米,以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不同部位对胰岛素吸收速度也不同,由快及慢,依次为:腹部、上臂、臀部、大腿。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推迟,则选大腿注射。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在同一部位频繁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硬结。对此,司徒伟表示,一旦发现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结等现象,应停止在该部位进行注射直至上述现象消失。

  胰岛素按照作用时间长短可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以及预混胰岛素。超短效、短效胰岛素外观是澄清的,中效、长效以及预混胰岛素外观混浊。只有短效胰岛素可以静脉给药。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其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也不同。超短效胰岛素应在餐前10分钟注射,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15-30分钟注射,其注射部位首选腹部;而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60分钟注射,首选大腿和臀部。中效胰岛素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长效以及预混胰岛素一般一日1次,于早餐前30-60分钟注射,有时需晚餐前再注射一次,首选腹部注射,注射剂量根据病情而定。

  合理选择针头勿重复使用

  医学上认为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肾性昏迷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慢性并发症者,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肝、肾功能不全者;明显消瘦伴营养不良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这些患者要想让胰岛素注射进身体之后产生理想的效果,选择长度合适的注射笔用针头至关重要。据司徒伟介绍,医生在选择针头长度时,一般会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理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因素,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同时,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不仅增加患者疼痛,而且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甚至可出现针头置留在体内的意外。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应使用长度为4毫米至6毫米的针头;身材较瘦或选择四肢部位进行注射的患者,尤其当选用5毫米或6毫米的针头时,须捏起皮肤形成皮褶后再行注射,而肥胖患者,在注射时通常无需捏起皮肤,特别是在使用4毫米针头时;成人患者采用较短针头注射时,应使针头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进针。使用6毫米针头时,可以采用捏皮或45度角注射;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人中,通常不推荐使用长度超过8毫米的针头,并且在初始注射治疗时应采用较短的针头。

  针对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宣称可以取代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胰岛素”,司徒伟表示,其宣传的种种所谓医疗效果是根本不存在的。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经过口服会被胃中的蛋白酶消化,从而失去作用。患者对此须谨慎,切勿病急乱投医。

  “胰岛素上瘾”是认识误区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会上瘾,一旦使用后就停不下来了。司徒伟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他解释说,胰岛素是人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性激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人就不能生存,所以胰岛素根本没有成瘾性。对于已经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的患者,是否继续使用、能否撤掉胰岛素,关键取决于病情,有些患者须长期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是因为其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远远不够机体利用,外源性注射胰岛素是维持机体血糖正常的需要,不会导致胰岛素上瘾。《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血糖不达标者,就应当及时启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如果长期血糖不达标,将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和心脑血管病等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司徒伟说,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各种并发症,而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维持血糖达标,减少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才是最重要的,而胰岛功能较差的患者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是最好的降糖手段。他强调,多数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尽早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小提示

  胰岛素保存要合理

  胰岛素是一种精细的蛋白质分子,其稳定性易受各种因素,如温度、光照情况和振动等影响。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可能缩短胰岛素有效期或者降低药效的各种因素。

  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在低于0℃的条件下,胰岛素的活性会遭到破坏;一旦温度超过25℃,胰岛素的活性会降低。因此,保存胰岛素时,应避免极端的温度条件。

  未开封的胰岛素(包括瓶装胰岛素、胰岛素笔芯和胰岛素特充注射笔)应储藏在2℃-8℃的环境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防止反复震荡。

  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在28天以内使用,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药物效价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减少药液开启后的存放时间。

  注射胰岛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从冰箱中提前取出胰岛素。

  ②确认胰岛素类型。

  ③检查胰岛素外观,胰岛素是否超过有效期,是否密封无损,短效胰岛素若混浊则不能使用。

  ④混匀胰岛素(中效、长效、预混均需要此步骤),但不要用力摇动以免产生气泡。如果需要自混胰岛素时,先抽短效再抽长效。

  ⑤抽吸胰岛素:(1).洗净双手后用酒精消毒胶盖,取已消毒注射器,抽适量空气,将针栓推至所欲取的胰岛素刻度;(2).先将胰岛素瓶口朝上,把注射器刺入瓶口,推入空气;(3).再倒置胰岛素瓶口朝下,轻轻拉出针栓至所需胰岛素剂量的准确刻度。如内含气泡,则应将针头朝上,轻弹针筒,使气泡升到针筒颈部,然后轻推针栓使其排出。

  ⑥使用75%酒精消毒注射部位。

  ⑦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垂直或45度进针,避免误入肌肉层。

  ⑧推注完毕,慢慢松开捏起的部位,停留至少6秒后拔出针头。并用医用棉签或卫生棉球按压注射部位5-10秒钟,不要按摩。

(责编:徐蓓蓓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注射胰岛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为有效的药物,目前还没有其他药物可以完全替代它。要让胰岛素发挥最佳治疗效果,胰岛素的注射技术非常重要。研究显示,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采用正确的方法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的类型、剂量的选择一样,对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注射胰岛素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人体吸收胰岛素的最佳组织:皮下组织是吸收胰岛素的最佳部位。正确的胰岛素注射应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即皮下脂肪层,位于真皮的下面,肌肉的上面。如果注射过深至肌肉层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导致体内血糖控制不稳定,加大血糖的波动,增加注射时疼痛感。  (2)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为确保将胰岛素注射在皮下,在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或8毫米的笔用针头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捏起皮肤进行注射,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降低将胰岛素注射到肌肉层的风险。正确捏起皮肤的方法是用大拇指、食指或中指捏起表皮和皮下组织,应避免用所有的手指一把抓,将肌肉层一起捏起。  (3)选择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这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组织而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及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可能提前,则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注射部位参与运动时会加快胰岛素的作用,打球或跑步前不应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运动影响。  (4)轮换注射部位: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在皮下硬结上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素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延长,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所以平时注射胰岛素应当选择未破损的皮肤,按照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分和区域。两次注射部位需间隔2.5厘米即两个手指的宽度。腹部注射需避开肚脐周围3厘米以上。注射部位的重复应间隔1个月以上。  (5)避免重复使用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因为重复使用的针头会变形而造成皮下组织的微型创伤。日积月累的微型创伤会刺激组织释放局部生长因子,这种局部生长因子和胰岛素一起促使皮下脂肪硬结的产生。此外,重复使用的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还会引起注射疼痛、针头堵塞、针头折断、注射部位感染,改变混合胰岛素的浓度及影响注射胰岛素的准确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重复使用的针头的针尖部位呈弯钩状,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勿重复使用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  胰岛素不能冰冻保存,应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30℃或2℃)及剧烈晃动。常用的胰岛素制剂有每毫升含40U和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应注意注射器与胰岛素浓度匹配。

Q:注射胰岛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为有效的药物,目前还没有其他药物可以完全替代它。要让胰岛素发挥最佳治疗效果,胰岛素的注射技术非常重要。研究显示,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采用正确的方法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的类型、剂量的选择一样,对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注射胰岛素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人体吸收胰岛素的最佳组织:皮下组织是吸收胰岛素的最佳部位。正确的胰岛素注射应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即皮下脂肪层,位于真皮的下面,肌肉的上面。如果注射过深至肌肉层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导致体内血糖控制不稳定,加大血糖的波动,增加注射时疼痛感。  (2)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为确保将胰岛素注射在皮下,在使用胰岛素注射器或8毫米的笔用针头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捏起皮肤进行注射,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降低将胰岛素注射到肌肉层的风险。正确捏起皮肤的方法是用大拇指、食指或中指捏起表皮和皮下组织,应避免用所有的手指一把抓,将肌肉层一起捏起。  (3)选择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这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组织而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及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可能提前,则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注射部位参与运动时会加快胰岛素的作用,打球或跑步前不应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运动影响。  (4)轮换注射部位:由于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在皮下硬结上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素吸收率下降,吸收时间延长,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所以平时注射胰岛素应当选择未破损的皮肤,按照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分和区域。两次注射部位需间隔2.5厘米即两个手指的宽度。腹部注射需避开肚脐周围3厘米以上。注射部位的重复应间隔1个月以上。  (5)避免重复使用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因为重复使用的针头会变形而造成皮下组织的微型创伤。日积月累的微型创伤会刺激组织释放局部生长因子,这种局部生长因子和胰岛素一起促使皮下脂肪硬结的产生。此外,重复使用的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还会引起注射疼痛、针头堵塞、针头折断、注射部位感染,改变混合胰岛素的浓度及影响注射胰岛素的准确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重复使用的针头的针尖部位呈弯钩状,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勿重复使用胰岛素笔用针头和胰岛素注射器!  胰岛素不能冰冻保存,应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30℃或2℃)及剧烈晃动。常用的胰岛素制剂有每毫升含40U和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应注意注射器与胰岛素浓度匹配。

Q:胰岛素注射时间有什么讲究?

大家都知道,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  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  (1)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餐前血糖在3.9~6.7mm0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餐前血糖在6.7~10.0mm0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餐前血糖高于10.0mm0l/L者,在餐前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为:餐前血糖7~10mm0l/L者,餐前15分钟注射;餐前血糖10~15mm0l/L者,餐前30分钟注射;餐前血糖高于15mm0l/L者,餐前45分钟注射。  (2)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或改变序列位置而制成的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3)餐后注射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0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  (4)睡前注射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精氨酸胰岛素),是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的治疗方案。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则应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维持基础胰岛素水平,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发生。用量应遵医嘱,并根据空腹血糖值调节。  怎样掌握好胰岛素注射时间,需要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并与医生一起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合适的注射时间及剂量。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