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5种并发症夺走糖友生命?任何一种不能小觑!

2023/1/30 9:25:16 举报/反馈

目前,原发性糖尿病根本无法治愈,任何药物和治疗手段都不行。现有的医疗技术仅能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而丢失宝贵生命,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酮症酸中毒等。

哪些并发症可夺走糖尿病患者生命?

1、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治疗费用大。其根源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使得足部受到感染或出现溃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面临着截肢,以至于生活无法自理,最终威胁生命。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检查双脚,触摸足背动脉,每隔6个月做次专项检查。

2、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常见于二型糖尿病,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者易出现微血管病变。神经周围分布大量毛细血管,主要为身体提供能量,一旦微血管病变就无法为神经提供所需能量,造成神经纤维损伤和衰退,甚至导致神经纤维消失。如果出现肢体麻木、四肢发凉、有明显的烧灼或蚂蚁爬行感、触电感和刺痛感等应及早就诊。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一型糖尿病,根据病程发展分为5期。第1期是肾小球高滤过,肾脏体积有所增大;第2期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第3期是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病变;第4期是肾小球病变严重,出现水肿和高血压;第5期是肾小球病变加重,肾小管萎缩,以至于出现肾衰竭,最终威胁生命。被诊断为糖尿病后,每隔6~12个月做次肾功能检查。

4、心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紊乱外,也往往伴有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易造成血管狭窄或堵塞,增加患心梗和脑卒中几率,提高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所以应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定期做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

5、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死亡率极高,没有及时抢救可引发肾衰竭和心衰竭等,使得体温和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导致昏迷和休克以及死亡。酮症酸中毒主要表现为极度疲乏和口渴、烦躁不安、嗜睡、嘴巴中呼出烂苹果味等。

温馨提示

还有一种急性并发症也比较可怕,死亡率跟酮症酸中毒差不多,即高血糖高渗状态。因为脱水严重,升高血液黏稠度,易诱发动脉或静脉血栓,尤其是脑血栓,没有及时抢救而威胁生命。

(责编:梁绮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患者容易得哪些并发症?

 第一、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周围神经及微血管病变,可使痛觉纤维受损,对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温度损伤感觉迟钝或消失,天冷取暖时极易烫伤。 第二、糖尿病性眼病

Q:糖尿病并发症能活多长时间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并发症,对寿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需要看出现了具体什么样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如果有酮症酸中毒,可以产生生命危险,糖尿病如果是并发了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肾脏疾病都容易影响到寿命,对寿命影响有多大。需要看个人体质,个人的病情以及出现并发症以后的控制情况。

Q: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由于长期的高血糖、高血压及脂类代谢紊乱,对全身许多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在较长时间内缓慢发展,逐渐加重,因此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2型糖尿病往往没有明确的发病时间,可能在糖尿病确诊时已发现有慢性并发症的存在,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 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10年后,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神经病变患病率在糖尿病病程为5年、10年、20年后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此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增加2~4倍,并且发病年龄提前。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溃疡,进而截肢。   从死因上看,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主要是各种并发症。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的60%~80%。脑血管疾病引起大约10%的患者死亡,其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0%~30%,发病年龄越小,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就越高。   预防糖尿病是第一道防线,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第二道防线,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则是第三道防线。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