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吃蟹不是人人皆宜

2017/5/11 16:23:43

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上等名贵水产。螃蟹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钙、磷、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高。秋蟹味美营养高,但如果吃得不当,可能会带来健康的损害。

■吃死蟹会中毒

当螃蟹垂死或已死时,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组胺为一种有毒的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越来越多,毒气越来越大,即使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因此,千万不要吃死蟹。

要买到新鲜的蟹,选蟹时要做到五看:一看颜色;二看个体;三看肚脐;四看蟹毛;五看动作。蟹的颜色要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个体要大而老健;肚脐要向外凸出;蟹脚上要蟹毛丛生;动作要敏捷活跃。符合这五条的才好买。

■吃蒸煮的蟹最安全

螃蟹生长在江河湖泊里,又喜食小生物、水草及腐烂动物,蟹的体表、鳃部和胃肠道均沾满了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如果是生吃、腌吃或醉吃螃蟹,可能会被感染一种名为肺吸虫病的慢性寄生虫病。

研究发现,活蟹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是很高的,肺吸虫寄生在肺里,刺激或破坏肺组织,能引起咳嗽,甚至咯血,如果侵入脑部,则会引起瘫痪。把螃蟹稍加热后就吃,肺吸虫感染率为20%,吃腌蟹和醉蟹,肺吸虫感染率高达55%,而生吃蟹,肺吸虫感染率高达71%。肺吸虫囊蚴的抵抗力很强,一般要在55℃的水中泡30分钟或20%盐水中腌48小时才能杀死。生吃螃蟹,还可能会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出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

所以,吃蒸煮熟的螃蟹是最卫生安全的。蒸煮螃蟹时要注意,在水开后至少还要再煮20分钟,煮熟煮透才可能把蟹肉的病菌杀死。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吃时必须除尽蟹鳃、蟹心、蟹胃、蟹肠四样物质,这四样东西含有细菌、病毒、污泥等。

■吃蟹不是人人皆宜

螃蟹性寒,脾胃虚寒者也应尽量少吃,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吃时可蘸姜末醋汁,以去其寒气。

另外,患有伤风、发热、胃病、腹泻者不宜吃螃蟹,否则会加剧病情,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者,尽量少吃蟹黄,以免胆固醇增高。另外,螃蟹不宜与茶水和柿子同食,因为茶水和柿子里的鞣酸跟螃蟹的蛋白质相遇后,会凝固成不易消化的块状物,使人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也就是常说的胃柿团症。

(责编:陈晓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秋季如何吃蟹

螃蟹这东西属于寒性的,所以说在秋季吃这个东西的话,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体质,如果属于寒性体质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吃。吃螃蟹的时候最好吃点生姜。

Q:吃螃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秋季,菊黄蟹肥,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如果吃得不当,可能会损害健康。  ■吃死蟹会中毒。当螃蟹垂死或已死时,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组胺为一种有毒的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越来越多,毒气越来越大。  ■吃蒸煮熟的蟹。最安全螃蟹生长在江河湖泊里。生吃、腌吃或醉吃螃蟹,都有可能会感染肺吸虫。   所以,吃蒸煮熟的螃蟹是最卫生安全的。蒸煮螃蟹时要注意,在水开后至少还要再煮20分钟,煮熟煮透才可能把蟹肉上的病菌杀死。   ■吃蟹不是人人皆宜。螃蟹性寒,脾胃虚寒者应尽量少吃,吃时可蘸姜末醋汁,以去其寒气。   另外,患有伤风、发热、胃病、腹泻者不宜吃螃蟹,否则会加剧病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者,尽量少吃蟹黄,以免胆固醇增高。另外,螃蟹不宜与茶水和柿子同食,因为茶水和柿子里的鞣酸跟螃蟹的蛋白质相遇后,会凝固成不易消化的块状物,使人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胃柿团症”。

Q:孕期为什么不能吃螃蟹?

不能吃刚搜集的你好好看看保重身体医生表示,秋季螃蟹肥满美味、鲜嫩可口,让人馋涎欲滴,但因为螃蟹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可能使胎气不安,起到动胎作用,也很有可能导致流产。专家提醒,除孕妇不宜吃螃蟹外,含有大量高蛋白质、高氨基酸、高胆固醇、性寒且带湿毒的螃蟹,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病患者、过敏体质和肾功能不全患者,都是不适宜大量进食的。这些患者最好少吃螃蟹,甚至不吃,以免加重病情。以下四种食物孕妇不宜吃:1.螃蟹:其性寒凉,有活血祛淤之功,对孕妇不利,尤其是蟹爪,有明显的堕胎作用;2.甲鱼:甲鱼性味咸寒,有较强的通血络、散淤块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堕胎之弊,尤其是鳖甲的堕胎之力比鳖肉更强;3.薏米: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4.马齿苋:马齿苋汁对于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易造成流产。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