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孕妇进补谨防六大误区

家庭医生在线 2017/3/7 9:51:43

如今,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追生行列,因此怀孕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很多人为了能够肚子里的宝宝,拼命地吃,还美其名曰:一人吃两人分;还有不少人担心宝宝营养不够,甚至不惜吃药膳来进补。其实,这些做法非常不可取,不但没有好处,相反还会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那么,孕妇进补的误区有哪些?孕期饮食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孕妇进补谨防六大误区!

怀孕期间宝宝特别需要营养,因而孕期妈妈要充分补充,但是很多妈妈担心宝宝的营养不够,过度补充,结果体重不断飙升,不但危害宝宝的健康,还会影响妈妈的健康。以下几大误区,需要警惕!

误区一:怀孕后一个人要吃两个人的东西

老一辈的人总觉得孕妇应该一个人要吃两个人的量,天天逼着孕妈吃很多很多的东西,吃得很撑,让孕妈苦不堪言。

怀孕期间营养摄入不甚注意,一味大补特补,产妇中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激增,也会使胎宝贝长得太大,影响分娩顺利进行。大部分孕妇分娩后会转化为Ⅱ型糖尿病,这样也极容易导致孩子将来出现过敏症状,对于孕妈咪和胎宝贝都没有好处。就产后塑身而言,如果体重过度增加,孕期沉积在肩部、臀部的脂肪以后也很难消失。

误区二:你吃什么孩子就能补什么

怀上宝宝之后最难熬的就是吃饭,每天都是各种营养汤,草鸡汤、排骨汤、虾仁汤、螃蟹、炖猪肚子……天天大补特补,腻死了孕妈咪们。婆婆总是“含情脉脉”的望着你,觉得孕妈吃了什么,孙子就能补到什么。

研究表明,女性在怀孕时体重轻微超重,就容易让生下的孩子智商偏低,在语言能力和数字能力的测试中得分均略低于同龄人。

误区三:吃动物胎盘安胎

有的孕妇平时稍有点磕磕碰碰,就觉得身体不适,便要医生给她打安胎针,还有的信奉“吃什么补什么”的道理,四处寻找动物胎盘来进补。

其实,需不需要打安胎针是有严格的诊疗标准的。安胎针补充的是孕酮,动物胎盘、卵巢里也含有孕酮。这种激素在孕妇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等流产先兆时,能够起到稳定妊娠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流产先兆却使用人工合成孕激素类的药品,一旦过量,就可能影响胎儿生殖器官的发育。

误区四:盲目吃药膳

中国传统的药膳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如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难免会误入歧途。

比如,临产孕妇食用黄芪炖母鸡,易造成难产。这是由于黄芪有“壮筋骨、长肉补血”的功用,加上母鸡本身是高蛋白食品,两者起滋补协同作用,使胎儿骨肉发育生长过猛,造成胎儿过大,导致难产。黄芪有利尿作用,通过利尿,羊水相对减少,以致延长产程。

误区五:有营养的东西摄入越多越好

在孕期中加强营养是必须的,但营养摄入绝非多多益善。太多的营养摄入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并存积过多的脂肪,导致肥胖和冠心病的发生。体重过重还限制了准妈妈的体育锻炼,致使她们抗病能力下降,并造成分娩困难。

误区六:多吃菜,少吃饭

许多人认为菜比饭更有营养,准妈妈应该把肚子留下来多吃菜。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饭是米面等主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一个孕中、晚期的孕妇一天应摄入400~500克的米面及其制品。

孕期饮食注意这些!

既然孕妇不能乱补,那么应该如何饮食才科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怀孕早期(一至3个月)

这时胎儿脑细胞及身体各器官正快速增殖发育,足够的养分供给是第一要表,特别是维他命B群及叶酸、菸碱酸。孕妇在此刻常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那怎?办呢?不想吃就不要勉强,不必拘泥於非得3餐都得吃饱饱的,而应该是少量多餐,想吃就吃,多吃含蛋白质、维他命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的鱼、肉类、蛋、牛奶、豆制品、水果等。错失早期怀孕的营养补充,对日后婴儿生长发育将有不良的影响。

怀孕中期(4至7个月)

克服了早期怀孕的不适,孕妇这时候较为舒服,同时子宫不算太大,胃部不受压迫而食欲也变好了,胎儿生长较快,平均每日约增加 10克,孕妇要多摄取蛋白质、钙质、铁质及卵磷质(蛋黄)丰富的食品,小米等杂粮含维他命B1较多,至於米饭、面食则要适量,因为淀粉、糖分多易发胖。

怀孕后的最后几个月

胎儿生长最快,其体重的一半大约是在此期增加的。此期因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应多喝水并供给富含纤维素和果胶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韭菜、苹果、梨等,以利通便。同时孕妇饮食中必须富有各种营养物质,以保证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这时应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增加饮食品种,并进行合理搭配,做到食物多样化。孕妇如出现浮肿,应选用低盐饮食,并供给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各位孕妈最好还是科学饮食,这样对自己好,对腹中的宝宝更好。

(责编:詹远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