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寒冷,不少人出现感冒咳嗽的病症,加上春节期间往往大鱼大肉,部分咳嗽患者服用某些止咳药后,再吃海鱼等海鲜,出现皮肤潮红、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其实这中情况可能是由组胺引起的过敏。
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甚至引起过敏反应。
市面上部分止咳药含有可待因成分,如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复方甘草片等,可待因可通过直接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镇咳作用强而迅速,但另一方面,可待因非肠道大剂量使用后可引起大量组胺释放。
部分海鲜含有较高的组氨酸,在体内经酶的作用可形成组胺;鱼类在存放过程中,也可能形成组氨酸。一般情况下,被释放的组胺会迅速被胃、肠和肝脏中的单胺氧化酶灭活。但咳嗽患者服用含有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药后,再吃大量海鲜时,就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除了上述止咳药能促进体内组胺释放外,酮康唑等西药和鹿茸等中药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服用期间可能使组胺灭活减少,造成组胺蓄积,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以往有食物、药物过敏史的人,建议在服止咳药期间不要吃海鱼。即使不是过敏体质,也不宜多吃。这是因为一旦出现过敏症状,难以分清是食物引起的,还是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而此时若随意停用或更换药物,就可能对原发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如果出现过敏反应,须及早就医进行对症治疗,并停止使用致敏疑似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