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患过心梗又胸闷或是复发

家庭医生在线 2016/9/20 8:02:45 举报/反馈

秋季是个温差变化大的季节,心肌梗塞患者要多注意预防疾病。这是因为气温突然改变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及心血管功能发生变化,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诱发心肌梗死或其它心脑血管疾病。

为什么很多中老年人在治愈心肌梗塞后还会出现复发的现象。为什么心肌梗塞那么难以对付呢?还是说人们的预防措施没有做到位?对于这点,患者也要好好反省反省了。

【临床治愈不等于痊愈】

所谓临床治愈是指疾病症状消失,而并非病理改变已经消除或恢复正常。但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原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再次引发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依然存在。而且,每发生一次,就会加重一次。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突发的一个危机重症,是由于微小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某一分支,致使受该分支血管供血的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如若抢救不及时,常可危机病人的生命。心梗后如若发生再次梗塞,病情就会更重,危险性就会更高。心梗后再梗塞,通常是指心肌梗塞4周后再次发生的新的心肌梗塞。国内外资料显示:心梗后再梗塞的发生率高达8.7%—29.6%,可发生于首次心梗后的任何时间,多发时间为首次心梗后2年内,最多见于2—3个月,而且相当多的病例可复发多次,最高者可达6—9次,每复发一次,病情加重一次。

【再梗死可使心肌的坏死量增加】

调查资料表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其病死率比首次发生的要高1—2倍,而且发生猝死的概率也显著增加。一般来说,当梗塞量超过左心室心肌量的25%时,病人即可发生心衰,如果超过40%即可引起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怎样发现心梗后再梗塞呢?如果原梗塞病人病情已稳定和好转,又突然发生胸痛、心慌、气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就应高度警惕再梗塞的发生。

【心梗防复发重在预防】

①首次发生心梗特别是大面积心梗的病人,卧床休息应不少于4周,不宜过早参加重体力活动,特别是在梗塞后2—3个月这个关键期,病人更应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每天8小时以上的睡眠。②合理膳食,饮食宜清淡,严格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类食物的摄取,适当的多吃些粗粮、蔬菜和水果,定时定量进餐,不要吃得过饱,每顿以吃八成饱为佳,不要食用不易消化和刺激性较大的食物。③戒烟戒酒。注意防寒保暖防感冒。④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大悲大喜等不良情绪。研究表明,冠心病的预后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坚定的意志、乐观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状态。相反,忧心忡忡的消极情绪可降低机体的抗病力,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⑤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心肌梗塞通常与冠心病一样的吗?

您好,心肌梗塞通常与冠心病有关的,心肌梗塞就是属于冠心病的其中一种。都是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的,确诊后需要积极治疗的。平时明确有冠心病的话,是建议长期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治疗的,可以有效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低脂低纳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哦。

Q:心肌梗塞怎么治疗呢?

你好,心肌梗塞可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目前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心脏的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后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就可以了,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中,经典的抗血栓药阿司匹林和肝素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剂已成为常规用药。心脏疾病需要积极治疗的。祝您健康。

Q: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有什么症状

您好: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
第一、不典型的心肌梗塞,由于表现多样,常会造成误诊和漏诊,应引起人们的警惕。无痛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老年病患者,发病后常无明确的胸痛表现,而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志淡漠、食欲减退或者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年迈疼痛反应迟钝,或因病情来势凶猛,心肌突然大块坏死,不能引起疼痛所致。
第二、不典型的心肌梗塞以胃痛表现的心肌梗塞也多见于老年人,自诉上腹部不适,并可含糊诉说恶心、呕吐、返酸、烧心等,便仔细询问,病人平素缺乏“胃病”史,胃病与进食无明确关系,却与劳累或情绪变化有关,对于这类病人要注意有心肌梗塞的可能。
第三、不典型的心肌梗塞以心慌、气短、咳痰表现的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坏死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甚至将引起心力衰竭。
因此,凡遇到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咳嗽、吐白色痰、不能平躺者,应考虑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有空到专科医院就诊一下,祝您健康。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