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睡眠专家访谈

关注老年抑郁3大高危因素

家庭医生在线 2015-10-10 09:18:03

2015年7月19日,某地区一对失去独生女的老年夫妻双双自杀身亡,再次引起人们对老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依旧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而老年人精神健康事关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案例:

我们身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今年62岁的邓阿婆,4个月前无缘无故出现心情差,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心烦意乱,听到一些响声或家人看电视即使将音量调到很低,都会觉得很吵,经常发脾气,常独自一人长时间发呆;经常和家人说自己胸痛,肩膀痛,这痛那痛的,常常叹气,吃不好也睡不好,人也瘦了。

邓阿婆的家人刚开始也只当老人家是脾气不好,只当过一段时间阿婆就没事了,也就没怎么在意。到后来,阿婆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偶尔还会有“活着好累”的想法,想一死了之,有时甚至在胸闷难受时想拿刀割胸部来减轻“疼痛感”。这时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带阿婆去当地医院的精神专科检查,后来辗转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潘集阳(专家预约)教授给家属解释,告诉他们邓阿婆是患了“抑郁症”,需要住院治疗。

随着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每天要面对工作、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不开心”的体验越来越频繁,“抑郁”也成了常用说辞,而“抑郁症”这个词也不止一次被人们所提及,媒体也都曾报道有些明星因为抑郁症而轻生的新闻,那么什么是抑郁症呢?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抑郁症又有什么特点呢?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所处环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老年抑郁障碍一般是指年龄在55岁或60岁以后的抑郁障碍患者,与年轻人相比,低落心情可能在老年人的抑郁中更少见,然而老年人更多得表现为易怒、焦虑和身体症状。老年抑郁患者大多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有资料显示,约80%的患者存在记忆减退的主诉,其中有比较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类似痴呆表现者占10% ~ 15%,症状包括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和判断能力等全面的认知功能下降。抑郁既可能是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抑郁与痴呆的风险增加有关。

抑郁和身体疾病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一些身体上的问题,例如慢性疼痛,可能是抑郁的易感因素,而抑郁也会加重一些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情况,例如心脏病。

潘集阳教授表示,影响老年患抑郁障碍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个体心理与生理变化、共病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等。

有研究显示目前较为公认的老年抑郁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下述3点:

①急性负性生活事件(如哀伤、与子女或亲友的分离、自己或家人的患病或病危等)近期经历上述突发性负性生活事件,对于老年人而言更容易出现情感或心境的低落。

②慢性应激包括身体健康和功能的下降、感觉的衰退和认知功能的减退、住房或家庭、婚姻矛盾、社会经济收入下降、职业能力下降与退休等。

③血管性疾病,老年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卒中等) 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预后更差。现有证据显示,老年患心脑血管疾病者易共病抑郁,且互为影响,即抑郁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邓阿婆入院后,医生予以抗抑郁等药物改善她的情绪,并鼓励家属多陪陪阿婆。出院时,邓阿婆觉得自己胸前区及肩背部疼痛好多了,心情也好了,在家属的陪伴下也愿意饭后出去多走走了。

本文指导医生:
潘集阳

潘集阳教授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

擅长疾病:擅长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睡眠障碍(包括儿...[详细]

(责编:梁绮贤 通讯员:张灿诚)
分享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