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转载 来源: 99健康网 2015/8/22 8:22:31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家长却往往忽略了这点。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 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小编温馨提示: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一直都是好的,但对于孩子,他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你们,这时候父母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一种交流方式也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责编:吴恩洁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心理承受能力弱可能是遗传因素、教育方式不正确、患者的自信心比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和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人的性格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可能会承受能力较差。另外,如果平时太溺爱或者是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到心理的承受能力。如果平时受挫比较多,患者的自信心比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也会比较差。

Q:孩子厌学怎么办啊

面对孩子厌学,父母需要好好学习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父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解决青少年不愿上学的问题,首先是家长认识和态度问题父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对未来人生成就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是无法替代的,也是难以补救的。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形成问题的形成根源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学生形成的厌学、逆反、早恋、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的矫正,其突破口也在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要改变你的孩子,也要改变你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具有平和的心态。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在于父母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方式的改变和心态的调整,是问题孩子转化的前提。

Q: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陶言)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