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好朋友自杀了,才二十出头,年纪轻轻。朋友惋惜而不解地问我,生活中有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呢?为什么要选择死来逃避?我当时无言以对。后来我意识到这很可能不是逃避不逃避的问题,他的朋友也许患上了抑郁症。以前我也像许多人一样,把自杀看作一种软弱的行为,觉得那些从二十层一跃而下的人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不够坚强的人。后来接触到和抑郁有关的知识,发现我也许永远不能体会他们内心经历的绝望。抑郁症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失调而遭遇个人无法控制的情感,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他们的,这样不公平也不科学。
你也许会觉得“个人无法控制的情感”这个词有点荒谬。外在因素才是不可控的,比如天气,比如房价,比如地铁站的人口密度。而感情是自己的,有什么不能控制呢?为了高兴的事而笑,遇到伤心的事而哭,这不都凭自己意愿来的吗?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别忘了我们的“意愿”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生了病的大脑会连我们的意愿都改变。人的情感,和视觉、听觉、语言、记忆一样,都是大脑所产生的功能。当神经细胞出了问题,一些常人可以承受的刺激在病患脑中却引起严重的负面情绪。他们好像经常毫无来由的闷闷不乐,我们将此归结于性格不好,岂不知他们是失去了获得快乐的脑功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指责抑郁症患者不坚强,和指责聋哑人不说话一样,是没有道理的。
【Location ofthe amygdala in the human brain】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大脑的哪些部分和人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负责我们恐惧感的一个关键中枢叫做杏仁核,是位于大脑深处的组织,因形状和大小都类似杏仁而得名(如果你想象一个手指从耳朵眼儿伸进头里,另一个手指从同一侧的内侧眼角伸进去,两指交会处大约就是杏仁核的位置,左右各一个)。当我们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时,杏仁核就会活跃起来,带来焦虑感和恐惧感,让我们下意识地避开不利的影响。又比如,抑制我们暴躁和冲动情绪的脑区位于眼眶附近,杏仁核引发的那些出于本能的反应在这里被理性的分析,好让我们最终合理行动而不是鲁莽行事。这使得我们的祖先看见老虎时聪明地潜伏,而不是吓得跳起来跑进虎口,不然你我今天坐这儿讨论抑郁的机会就小之又小了吧。
除了这两处脑结构,还有纹状体、丘脑等等都会影响人情绪的生成。介绍这些并不是想灌一堂神经解剖课给你,而是想说明七情六欲有它们的生理基础。若干对情绪至关重要的脑区发挥功能的同时又相互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和大脑其他部分交换信息,使人对世界的感受形成一种既灵活又稳定的健康状态。当这些功能或联系被扰乱,一些“奇怪”的情绪和举止就出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最近发生的事里寻找不开心的原因,然后通过逻辑分析来说服和安慰自己。这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都是有效的,可当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理因素在这当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重要原因是脑部疾病和其他病不太一样,不易被自我察觉。像感冒这种外来病原体入侵,免疫反应会引起流涕发烧等不适;像流血骨折这种外伤,伤口会肿胀疼痛;像心率不齐、肢体瘫痪这种外周神经疾病,我们能感觉到身体的“失调”。但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坏死我们是痛都不痛一下的。脑细胞异常活动直接改变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自己无法辨别这种改变是来自生活经历的影响还是生理因素的影响,或者当察觉到生理变化时很难凭自己意志来恢复正常的认知。
抑郁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活跃过度,并且杏仁核和其他脑区的联系也发生了改变而不再受抑制,这会引起人持久的焦虑感。前面我们还提到了纹状体,它是离杏仁核不远的一个组织,它的异常能让人感到压力剧增,即使生活中并没受到大的刺激,病人也会觉得无助和绝望。这只是大量研究中的两个成果,抑郁症的机制非常复杂,很可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还看不到完整答案。但跟踪了解这方面的新发现,有助于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患者,至少不再从道德的高度去指责因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那么从治疗和预防的角度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意识到长时间的坏情绪有可能需要治疗,从而加以注意,就是很好的第一步。能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终究只有我们自己,出现症状后积极自查、主动求医,是对待任何疾病的最科学的态度。美国A.M.D.A。 医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症状列表,如果有许多条都符合并且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就可以考虑求助医生了:
躁动不安,易怒;
食欲大幅度变化,伴随着体重波动;
难以集中注意力;
疲劳乏力;
感到绝望和无助;
恨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有罪恶感;
不想与人交谈,自我隔离;
对曾经的爱好失去兴趣;
想到自杀;
失眠或者过度睡眠。
核心提示:抑郁就像感冒,是身体出问题导致的疾病;抑郁又不像感冒,它悄然发生、后果严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和它抗争。但生活本身不就是一个不断抗争的过程么,如果现在的我再被朋友问及那个问题,也许会回答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悲剧,却并不一定是逃避。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活过抗争过的生命,不会因为最后的选择而失去应有的尊重。愿这个社会能宽容对待心理疾患,愿我们都能在抗争中保持生命的尊严。
医生会利用专门设计的问卷,通过求医者的回答来判断这些症状是否已经严重到了需要治疗的地步。病史检查、验血和验尿都有助于医生排除其他病因。如果确诊,药物和谈话疗法都能减轻抑郁的症状——和任何疾病一样,“谨遵医嘱”永远是第一有效的金科玉律。
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遗传因素,但对于任何人而言,保持一些好习惯总有助于预防。下面给出三条可避免抑郁症的建议:
保持适当的户外运动,保持身体机制的舒适度,尽量保持较高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工作状态。研究表明,适度的户外运动是对抗抑郁症最有效和天然的药物。从事室内工作的人,平时每天要有两小时在室外活动,双休日最好安排两个下午到户外活动。
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长期失眠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如有失眠的困扰,要设法解决。美国研究报告显示,充足的睡眠可降低抑郁症的患病几率,研究人员指出,足够的睡眠还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避免刺激,保持一个祥和的心态。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受气时要学会排解,同时不要为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以免目标难以达到,对自己过度失望。
最后说说当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该怎么办。主要应该避免的是试图说服患者“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不该这样想”、“为什么不振作一点”,或者用“你真软弱真没用”一类的话加以刺激。正确的方法是建议他们去看医生,帮他们找个好大夫,减轻他们就医的心理障碍,站在他们的角度调整谈话方式,鼓励他们把疗程坚持下来。
抑郁就像感冒,是身体出问题导致的疾病;抑郁又不像感冒,它悄然发生、后果严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和它抗争。但生活本身不就是一个不断抗争的过程么,如果现在的我再被朋友问及那个问题,也许会回答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悲剧,却并不一定是逃避。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活过抗争过的生命,不会因为最后的选择而失去应有的尊重。愿这个社会能宽容对待心理疾患,愿我们都能在抗争中保持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