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容易被人忽略的低血糖

转载 来源: 糖尿病之友 2013/4/22 9:19:01 举报/反馈

  “糖友”和非“糖友”的诊断标准不同

  对于糖尿病患者, 只要血糖≤ 3 . 9 m m o l / L , 便可诊断为低血糖; 而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方可诊断为低血糖。同时应找出低血糖病因。

  低血糖症状的出现有时与血糖值不一致

  一般情况下,低血糖症状的出现与否与血糖值是对应的。但也有时候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监测血糖值却并不低;或监测的血糖值低了,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低血糖症状。以下学说可能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相对性低血糖学说。即患者原来血糖较高,经过胰岛素治疗后,短期内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而引起低血糖症状,但此时测血糖却并不低。

  自主神经病变学说。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或是服用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即心得安等),虽然测血糖偏低,但机体对低血糖却反应迟钝,甚至是毫无症状。脑细胞能量不足学说。某些情况下,血糖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及在细胞内代谢产能的过程受到影响,从而使得脑细胞缺乏葡萄糖能量供应而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表现为神经中枢缺糖症状如头晕、意识障碍等,但是患者测血糖却并不低。

  症状不特异 表现多样化

  低血糖的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心悸、出冷汗、饥饿感、四肢颤抖、全身软弱无力,等等,大家都比较熟悉,临床上也比较容易识别。但是,老年人、婴幼儿以及重度低血糖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

  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嗜睡、哺乳困难、哭闹易惊、呼吸窘迫、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发生在夜间可发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精神反常、行为怪异及神经缺糖症状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昏迷等,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因此,对于不明原因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想到低血糖的可能,及时给患者检测血糖。

  另外,饥饿感不等于低血糖。许多患者以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因为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患者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患者应该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两类低血糖,格外要当心

  它们分别是无症状性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前者在患者浑然不觉中发生,后者在患者夜间熟睡时光临,由于其发病隐蔽,很容易被漏诊,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非常凶险。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病史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或是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即倍他乐克),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往往没有明显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慌、出虚汗、乏力、饥饿感等)而难以被及时发现,血糖持续下降,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发生夜间低血糖的患者,其空腹血糖常常反跳性升高,如果患者夜间噩梦连连、内衣被汗浸湿、晨起后头疼头昏,常常提示夜间曾发生过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

  “低血糖反应”也须按低血糖处理

  其实临床上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这三个概念并不一样,其区别在于:①“低血糖”是一个生化指标,指患者血糖水平≤2.8mmol/L,但不涉及症状的有无。换句话说,患者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后者临床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②“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2.8mmol/L,同时伴有临床症状;③“低血糖反应”指有些长期血糖较高的患者,经治疗血糖短时间内显著下降,患者随之出现头晕、出虚汗、面色苍白、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但此时测血糖可以低于2.8mmol/L,但也可以正常或略高于3.9mmol/L。这是由于机体对血糖急速下降不适应所引起的一种相对缺糖状态。尽管此时患者的血糖尚未达到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但也应按照低血糖处理。

  治疗低血糖应该分秒必争

  脑代谢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血中的葡萄糖,低血糖对脑组织的损害也最严重。如果低血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6小时),即使生命得救也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害。因此,对低血糖的救治一定要分秒必争,哪种补糖方法起效快就采取哪种方法。

  时刻提防低血糖卷土重来如前所述,长效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消渴丸等)所致的低血糖,经过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后可能再次降低。故需要持续监测血糖变化,持续静脉补充葡萄糖,以防止低血糖卷土重来。

  不是所有低血糖吃主食都能迅速见效

  当患者由于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注射后没有按时进餐等原因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许多患者选择吃馒头等主食来缓解。但奇怪的是,有时连吃两个馒头都不能纠正心慌、出汗、大汗淋漓、饥饿等症状。这是因为没吃对。正确的做法是,迅速进食糖块、果汁、蜂蜜等“单糖”食品。这些食物吃进去后可以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帮助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而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才能变成单糖被人体吸收,其缓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另外,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单独应用时极少发生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合用时,也可发生低血糖。在治疗时要注意,这类患者吃馒头、饼干等主食纠正低血糖往往效果较差,必须口服或静脉输注葡萄糖。这是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糖果饼干等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而葡萄糖无需消化,可以直接被肠道吸收,不受α-糖苷酶抑制剂的影响。采用“中药”治疗也会导致低血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中药安全,不会导致低血糖。实际上,许多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往往含有西药降糖成分,如中成药消渴丸就含有西药优降糖。如果对此不了解,过量服用的话,也可能出现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老年、消瘦、病程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如此。

(责编:徐蓓蓓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