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糖尿病病人防治习惯性便秘的药膳

转载 来源: 糖友网 2012/9/29 5:46:52 举报/反馈

  每次排便量少而干、排便困难,两天以上无便,可称为便秘。无特殊原因长期便秘,称习惯性便秘。糖尿病病人及中老年人结肠、直肠的肌肉萎缩,排便力较差,肠道黏膜分泌减少,往往容易使大便秘结,加之他们的体育锻炼不足,腹压降低,更使秘结的大便难以排除,成为无力性便秘。滞留的大便因水分继续被吸收更加干燥难排,导致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精神不佳等自身中毒,长此下去还易患肠癌。由于排除坚硬的粪块,容易引起肛门疼痛、肛裂、肿胀、出血等,最常见的是患痔疮及合并症。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高血压、心绞痛、心脏病等各种疾病,当排便用力过度时,易引发脑卒中和心绞痛,后果不堪设想。

  防治习惯性便秘的药膳防治便秘除加强运动外,最好的办法是食疗,切不可乱服通便下泻的药物。食疗比用泻药好得多,既没毒副作用,又能长期坚持。同时,食物不可过于精细,要吃含足够纤维素和果胶的蔬菜和水果,多吃些缓泻食品,如芝麻油、荞麦面、南瓜、红薯、香蕉以及清晨空腹饮凉开水一杯。膳食中经常配备汤羹,既便于消化,又可补充水分。

  治疗便秘常用药膳:

  1、痔疮丸

  配方:猪苦胆2个(鸡苦胆10个也可),荞麦面200克,蜂蜜80克(糖尿病病人可不加)。

  制作方法:将荞麦面与猪胆汁、蜂蜜调和成豆粒大的小丸,用锅蒸或用100℃烤箱烘烤20~30分钟。自然晾干,装玻璃瓶中备用。

  食用方法: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0克,连服至痊愈,一般1~3日即见效。病愈后可停服,长期食用无毒。

  功效与适应证:荞麦有开胃宽畅,下气消积,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胆汁和蜂蜜均有润肠缓泻作用。胆汁主要是胆汁酸盐组成,胆汁酸盐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及促进肠管运动,缺乏时常常导致便秘及肠道细菌繁殖,使肠内容物发酵、腐败、肠胀气或自身中毒。三者合用可调节胃肠功能,润肠,软便,治痔疮,降血压,降血糖等。

  2、粳米黑芝麻粥

  配方:粳米(大米、籼米、稻米)100克,黑芝麻50克。

  制作方法:将黑芝麻洗净,去水备用。将粳米洗净,入铁锅加适量水煮开,再加入黑芝麻继续用文火慢熬,注意不要糊底,至粳米烂、汤黏稠为好。煮粥时应用略大的锅,以免粥汤溢出,因粥汤是其精化所在,营养极好。

  食用方法:每日1~2次。

  功效与适应证:粳米有补脾养胃、强壮、滋养或缓泻等功能,对增加中老年人的机体内脏功能和免疫能力均有裨益。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滋养通便之功效;且可乌发、增发,抗衰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原含量等作用。此粥能治便秘、补肾、明耳目。

(责编:徐蓓蓓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上消型糖尿病药膳吃什么好?

你好:糖尿病还是以平血糖为主,在积极服药的同时,饮食要控制。少吃含糖多的食物,以低钾低盐食物为主,忌吃高脂肪油腻的食物。

Q:糖尿病人日常如何养肾?(饮食、药膳等方面)不同季节的保健方是

我们经常说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不是目的,更主要是防止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病人非常容易出现的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病人40%左右会最终发展到糖尿病肾病,甚至需要透析。肾科透析的病人有1/3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这些因素之外,还要注意戒烟、戒酒。另外,(糖尿病患者)要避免高蛋白饮食。蛋白质的含量占全天总热量不超过15%,特别对已经出现糖尿病肾病的病人,有蛋白尿的病人,蛋白的摄入应该更少,一般在主张每公斤就是标准体重(的)0.8到1克之间,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蛋白的摄入量要更低。另外还要避免(服用)一些伤肾的药物,除了西药,比如说一些抗生素,链霉素、青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这些对肾脏都有一定的毒性,还包括造影剂等等。中药其实也有一些伤肾的药物,比如说含马兜铃酸类的中药材,像马兜铃、关木通、汉防己,还有一些有毒的中药,比如说斑蝥、马钱子等等,(这些)也都要注意避免使用。在药膳方面,对这类的预防主张吃一些补肾的药膳,比如说熟地、杜仲、淮山,这些可以考虑选择。还有药膳主要是根据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来选择,对糖尿病的病人,特别是体质虚寒,我们说阳虚的病人,即使在夏季,我们说夏季清补,但也不宜过于寒凉。而有时如果阳虚太甚,可能还需要一些温肾助阳的食材,比如说干姜、附子、肉桂等,即使在夏季,这类病人也可以选择。

Q:北京糖尿病好医院-糖尿病的药膳疗法

你好,考虑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需要积极服药控制的,目前糖尿病治疗还是只有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控制,加上运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平时注意控制饮食,低糖低脂肪饮食,尽量减少面食的摄入,多食用蔬菜,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监测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