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阴阳养生重在平衡协调

家庭医生在线 2012/5/16 10:42:44

  人体的阴阳是彼此消长运动变化的两个方面,由平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平衡,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只有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才能健康;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导致疾病。

  《黄帝内经》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养生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衡阴阳。自然阴阳之气衍化为五行,由之又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邪及风、暑、火三种阳邪,如果人们常犯五行及三阴三阳之气,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是人们易患病的原因,也是直接导致寿命减损的原因。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

  《黄帝内经》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从阴阳的根本变化来看,清阳之气上升,积聚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成为地。阴主安静,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阴的运动,可以转化成热,热到极点可以转化成寒。就人体而言,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化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就会发生完谷不化、泄泻不止的病症,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胸膈胀满的病症。这就是阴阳升降失常而产生的疾病。

  尽管疾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实质为阴阳平衡失调。因此,治病必求于平。医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病人的阴阳,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

  《黄帝内经》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命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这里告诉我们,大凡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就在于阳气致密,紧密无间,才能使阴气固守,不会外泄。如果阴阳双方不相协调,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因此,能使不相协调的阴阳归于协调,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度。因为阳气过于亢奋而不能坚固紧密,阴气就要外泄而衰竭。只有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体才能有精有神,健康如常。反之,如果阴阳双方互相分离隔绝,人的元气就要耗损衰竭。这说明阴阳平衡对于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例来说,一年四季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变化,冬至开始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夏至开始阴生,由秋到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会随之而有由盛至衰或由衰至盛的相应变化。因此,我们要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在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比如《黄帝内经》指出在春夏时节“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则“早卧晚起”,其目的在于使人体阴阳与外界气候变化相协调。另外,在我国民间也有“春捂秋冻”的习俗,就是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而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春捂”是指在春回大地的时候,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袄,而应多穿些时间,防寒保暖,养阳扶正,以利于春季保养身体。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提出春季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与现代医学所强调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春捂”应重捂下半身,这样既养阳又敛阴,与春天气候变化相协调,亦符合《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至于“秋冻”是指从秋天开始阴气渐生,气候逐渐转凉变冷,衣服要慢慢添加,而不能马上就把冬天的厚重衣服都穿上,特别是对老人和儿童,只要不让他们受凉感冒就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其逐渐适应气候变化,增强其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以使其寒潮来临时不易感冒。这也符合由秋到冬的阴长阳消的变化过程。又如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的特征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阴长阳消”,属于收藏季节,所以民间有冬季进补的习俗。而春夏“阳长阴消”,气候逐渐炎热,阳气外泄,人体多汗,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故而一般不主张春夏时期进服补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医有“四季通补”的说法,但有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之分。

  此外,除了阴阳四时的外部因素可以影响人体阴阳的变化外,体内在因素同样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而引起病变。《黄帝内经》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也就是说,要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还必须注意调节情志方面的活动。

  阴阳平衡的判定标准是健康、有神。具体来说为: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目光有神,听觉灵敏,呼吸平稳,声音洪亮,食欲旺盛,活动灵便。通俗地讲就是能吃,能睡,精神气色好,心情舒畅,反应快,耐力强。形象地讲就是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动如兔,行如风。总之,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平衡是人类寿命的根本。

(责编:徐茜茜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中医治病需要结合阴阳五行添加药引子,你怎么看?

药物引子不是根据阴阳五行而用,而是根据哪个脏腑疾病,根据哪个经络疾病,它有引导作用。用药引的做法,恐怕是到了90年代才逐渐淡化,甚至不再采用。因为经过诊断已经辨证,已经立法了(中医治疗中有八法),处方已经送出去了。药物归经,处方的阴阳都在胸前,针对性很强。当然,没有必要找另一种引经药。除非药房里没有这种引药,否则需要临时另找。

Q:中医阴阳五行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对医学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中医阴阳五行对应人体五脏、火、木、土、金、水、心、肝、脾、肺、肾。中医讲究看、听、问、切。几千年的中医文化靠近一只手,就知道阴阳虚实,气候变化常年带来的疾病。那时古人的智慧。华佗的麻沸散,孙思邈的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每一本书都借助中医的阴阳五行。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阴阳五行中医实在是对现代医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Q:中医治病需要结合阴阳五行添加药引子,你怎么看?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离开阴阳五行的中医是空中楼阁,摇摇欲坠。所谓药导子,民间广为流传,甚至有传奇色彩,流下许多佳话。事实上,药引子并不神秘,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以君为主药,经过四诊八纲辩证,最有针对性的草药;在君主的帮助下,最强大的盟军帮助君主调物调节身体;辅助,或增强君主的药力,或减少其偏见,或中和其毒性等;使药物成为信使和向导,引导病灶和脏腑,准确打击敌人。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