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2005年,在饮食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百姓把自己兜里的钱更多地“贡献”给了餐馆、酒楼、快餐业。就拿北京来说,仅1—6月份中,全市下馆子的总消费就达5亿元之巨。由此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北京市民在饮食中的摄油量高得吓人———人均烹调油消费量每日83克,几乎居全国之首。
提到在外就餐,水煮鱼说得上是最热门菜品之一。可惜,重复用油的问题浮上水面,揭示出香浓菜品当中不新鲜烹调油的危害。其实,水煮鱼只是冰山之一角,几乎所有的炒菜、炸菜都有油脂反复加热以及加热过度的问题。而由此所产生的苯并芘等成分是明确的致癌成分。
在餐馆里就餐,虽说省事,但多的是不安全因素。比如多进食油脂、甜饮料和酒类,多的是腹部肥胖的危险,而缺的最主要的是粗粮、豆类和新鲜蔬菜,即使摆上桌的蔬菜也多是饱沾油脂不健康的菜了。
2006年,我觉得在家吃饭会是一个新的流行趋势。人们厌倦了在外就餐时的大鱼大肉,向往返璞归真的家庭小菜。煮点豆粥,做点豆饭,炒几样清淡的蔬菜,不仅吃起来更安全、更营养,还能摆脱每天在外吃饭的浮躁,带来平心静气的心态。
注重补充大脑营养
边疆: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
2005年,我随中国厨师代表团参加了在法国里昂举办的世界金奖烹饪大赛。我发现在“怎么吃”上,大家最关注的是两件事:一是做菜更讲究原汁原味了。大赛中,很多厨师尝试着不借助姜、味精等复杂的调味料,只是添加少量的盐、米醋和柠檬汁,将菜做得有滋有味。甚至有人做鱼片时,只是简单地烤制,不加任何调料,充分保留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味道。在国内,我也发现很多饭店的厨师开始返璞归真,比如用老法煲汤,煮各种食材的时候只放盐,不像以往那样放味精、鸡精等多种调味品,比以往吃得更健康。
二是更注重食物之间的相互搭配了。比如,以往大家只知道西红柿炒鸡蛋好吃,但现在知道了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而鸡蛋含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惟独缺乏维生素C,它们之间的搭配非常有道理。
2006年,我觉得最有可能流行的饮食趋势,就是给大脑补营养。我们吃了食物以后,最先获取其营养成分的是大脑。因此,要通过对普通食物的选择,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选择食用油的时候,选芝麻油、亚麻油等,不仅对心血管有利,对大脑也同样有利。另外,糖和抗氧化剂也对大脑起着重要作用。糖能给大脑即时“充电”,抗氧化剂预防大脑衰老。平时适量地吃糖,多吃蘑菇、菠菜或含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含抗氧化剂丰富的食物,都对大脑有利。
中西合璧成潮流
徐筠: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2005年,苏丹红、孔雀石绿、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因此,我觉得今年老百姓在饮食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食品卫生的意识增强了。
由此所带来的2006年的饮食潮流主要有3个:首先,根茎类蔬菜备受老百姓青睐。它们不仅营养素含量多、营养价值高,而且农药残留相对少、污染小、容易保存,因此受到老百姓和餐饮业的推崇。
其次,鱼、牛、羊、鸡肉的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渐超过猪肉。牛、羊、鸡肉的胆固醇含量要明显低于猪肉,鱼肉的营养价值高,这些都将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第三,讲究口味清淡成为“饮食新主张”。比如,人们吃辣的程度在减弱,这与人们意识到不良饮食习惯会诱发“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直接关系。
2006年,饮食风格多元化将成为一个新潮流。尤其是中西合璧的菜式,即,以中餐传统口味为基础,融入西餐的特色,像一些茶餐厅,以及部分粤式菜点,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大油大火的烹饪方法,在营养搭配和制作方法上更合理。
吃点复合营养素
王宜:北京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
2005年老百姓在饮食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将营养知识变成具体行动,在选择吃方面明显理智了,越来越在乎营养健康。
2006年,我建议大家适当地补充一些片剂或胶囊的复合营养素。虽然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但光靠日常饮食达到营养均衡,其实很难。比如每天2份蔬菜、3份水果的摄入量,仍然有很多人达不到。再比如,有些微量元素在食物中含量很少,甚至不能达到日常饮食需求的1/3,这也要靠吃复合营养素来补充。吃的时候,应多个品牌混着吃,这样对人体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