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究竟多少岁决定人一生?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10/3/2 15:34:32

  “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错过四年级教育的后果之一,就是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而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将注定造成学业失败。”;“30岁是男人的一个关口,要么你就此飞黄腾达,要么你就此一生潦倒。”

  近日,《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30岁上下决定男人的一生》等书籍频频现身于各大书店前十名畅销排行榜,极具冲击力的封面文字引起了各阶层读者的追捧。记者走进家乐福超市的售书点发现,《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进入最热门排行榜第二名;而此类书籍也都现身于王府井书店较明显的书架上。一位购买《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的李女士说:“我们都特别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教育孩子的方向感。”一位30岁上下的男士告诉记者:“在大城市中闯荡,很容易迷茫,这些书籍总归是心灵上的安慰。”

  在追捧背后,这类无处不在的“决定”类书籍到底是“先知”还是“忽悠”?记者在《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中看到:“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FDPageBreak}

  “0~3岁的确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坎’。在心理学中,我们把它看做是‘特定时期’。曾获诺贝尔奖的行为生态学家洛伦兹利用刚出生的小鹅做过实验。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洛伦兹将小鹅脱离母鹅的视线,而与自己在一起。当母鹅在24小时以后重新返回到小鹅身边时,小鹅依旧围绕着洛伦兹打转。这说明出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是小鹅识别关系的特定时期。同样,0~3岁是婴儿流露‘血脉之亲’、‘一见钟情’等生物特征关系的关键期,也就是‘不教就会’。”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说,比如,“一见钟情”就是孩子在3岁时,潜移默化地建立了理想异性的轮廓。而在情感生活中,投射到某个异性的身上,引发“一见钟情”。“‘一生’是长期的经营,3岁也只是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期’。”

  如果错过了“决定性”的3岁,那就要好好把握四年级这个转折点。记者随后找到了《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本书籍,书中介绍说:“四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是9~11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介绍说,其实,书中所介绍的这个时期对脑发育并不是关键期。人刚出生时,脑细胞和成年人一样多,但是细胞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系统。而进入6~7岁时,认知神经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时的认知速度大约是成年时期认知速度的1.5倍。进入20岁后,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基本完整。因此,我认为6~20岁整个阶段都较为“关键”。四年级这个时间节点并不准确。比如,很多男孩子在初中以前的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性格调皮、注意力不集中,然而进入高中阶段,他们就会迅速扭转局面,这种常见案例就可以推倒笔者有些武断的言论。

  “决定一生”不仅出现在人的成长阶段,对于男人来说,30岁则是男人定成败的关键。《30岁上下决定男人的一生》中写到:“作为30岁的男人,精力不应该太多花在感情上,时间和精力就是你创造成功的筹码。财富是男人强而有力的补药。只要你拥有财富,赞美和崇拜就从四面八方而来。你就会如同服了补药一般,焕发出自信、勇猛的姿态。”

  在沈政看来,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也就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物质生活从贫穷到迅速丰富,人们把物质看得高于一切,崇尚金钱才会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性产物。“因此,这种观点在当下社会合情合理,也会引起部分读者群的共鸣。就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的最初阶段也经历过从贫穷到富有的跨越。但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这种观点就会渐渐边缘化,被人们摒弃。”

  对于在年龄上大做文章的 “决定性”书籍,尹文刚认为它们存在一定的商业色彩。“作者聪明地利用激烈的言辞来吸引急于求得‘成功解药’的读者群。而现代的中国人在缺乏精神信仰之时,就会依托各路高人的指点。”尹文刚说,当人们遭遇“信仰”的干枯,就会丧失一种“超我”的解读。“信仰伴随着一种力量,所折射的行为就是‘渴望’与‘追求’。人大脑额叶的功能,使得生物体会本能地思考‘未来行为’。就好像我们经常会想‘我要做点什么事情’一样,我们在表现本能的需求。”

  在北京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周晓林看来,利用年龄做学问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衍生品。他告诉记者,中国人的主流观念更倾向于维护家庭和集体的利益,西方人则讲究“个人主义”。比如,中国人在30岁时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40岁时,即使失去了对职业的热情,也会在家庭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选择最小跨度的改变。而在西方国家,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依然会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个职业,就会自由选择尝试另外一条职业道路。因此,他们就不会寻找年龄与人生起伏的关联。任何年龄都可能成为他们一生精彩的转折。

  “单凭个人经验所撰写的文字,具备一定道理,但不够合理。其实,励志书籍的内容可以更倾向于科学的引导,也就是从‘人格发展’出发。”尹文刚说,比如,著名的哲学家阿德勒,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首先要解决人的内在矛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卑”,克服掉“自卑”才会有所超越。励志书籍应该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引导,并不是选取一个年龄节点,去说明这个年龄对人生的重要性。人只要有一个健康的内在,就会成功跨越每个时间段。

(责编:颜健龙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