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10/3/31 17:24:17

  

  生命揭秘

  刘德华隐婚的公开,引起一片哗然。而刘德华隐婚这么多年,就是怕失去大批崇拜他的粉丝。对娱乐明星的崇拜,已是普遍现象,少男少女们,为何会对明星们如此疯狂、甚至不能容忍崇拜对象结婚?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强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但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明星”崇拜,让其健康成长起来?

  一、孩子在“崇拜”中成长

  人的成长多数从“崇拜”开始

  心理学发现,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发展的,以七年为一个周期;而人为了成长,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崇拜的对象。

  第一个成长阶段:从出生到大约七岁换乳牙之前。

  这个阶段,是孩子快速长身体的阶段。

  此时,在幼儿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的构成,因此幼儿本能地以模仿来学习。因为父母为其提供了生存的保障及生活指导,所以,这时,父母是幼儿崇拜的偶像。

  第二个成长阶段:七岁到青春期(一年级至八年级)。

  这时孩子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从心理上说,他要像小狐狸那样脱离母亲而独立生存了。此时,他再不视父母为偶像,而是在家庭之外寻找“父母替代者”,寻找新的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模仿,崇拜,在“崇拜”中成长。

  此时的崇拜对象是弥散性的,他要酷,要是成功者等。

  一位朋友说,她上初一时,在学校广播里听26届世乒赛实况转播,说庄则栋的抽球,其势如猛虎下山;说张燮林的削球,其形如海底捞月。赛后,庄则栋等冠军队代表,到她们所在城市进行表演赛,而当时正逢期末考试,但她们却不管不顾,因没有票,她们就爬墙越窗溜进体育馆去看表演赛。跳下窗,正好看见庄则栋、韩玉珍等没有上场的运动员们在休息室里跳交际舞。哇,如此近距离地看到球星,她愣在那儿,好激动!回家后,嚷着叫妈妈给她买乒乓球拍。之后,下了课就打球,她学庄则栋攻球的姿势,学他上板就抽的小老虎风格。她并没有当乒乓球运动员的理想,但就是想打球,而且要打得最好。

  第三个成长阶段:青春期到二十一岁。

  此时,孩子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他们开始在外部世界寻找榜样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榜样”是他们崇拜的目标,给了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现在老三届的很多女同学,都说她们当年最崇拜的是居里夫人。她们不仅喜欢上了数理化,甚至有的女同学还像居里夫人那样盘起了辫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崇拜保尔·柯察金,他们均会背诵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他们吟诵着这段名言长大,吟诵着这段名言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二、崇拜明星成普遍现象

  人生发展阶段都有崇拜对象

  1、强者崇拜是心理需求

  “崇拜”,是人的一种原始而本能的需求。

  动物世界,猴群有猴王,蚂蚁国有蚁王。只要是群居的,没有“头领崇拜”,群体就无法有序和谐地延续。人类,脱胎于群居动物,“崇拜”在进化过程中,刻进了基因序列,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欲望。

  在人类发展的蒙昧时期,出于对自然的惧怕,人们需要凭借某种神奇的力量来驾驭自然,消除内心的恐惧,所以就有了创世神话,有了英雄史诗(中国有“三皇五帝”),这就是人类最初的“明星崇拜”。

  之后人们崇拜那些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人,能保证大众生存的人,以及对大众有用的人,诸如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科学家等。

  2、人们崇尚“完美”的人

  现在“明星崇拜”已经统治世界。这种崇拜,实际上源于人类信仰的现代转向,即,当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就开始追求“完美的人”的目标。

  人们崇拜体育明星,称刘翔为“飞人”、菲尔普斯为“游泳之神”等,在于他们在探索身体的潜能方面,取得了最高成就。

  杰克逊因曼妙的太空舞步与勾人魂魄的天籁歌声,被人们称为“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人们为何如此崇拜娱乐明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把自己的“肉体”,创造为或者演绎为最接近人类理想的艺术品!

  以至于人们认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胜利,“他”的崇拜者们想成为他,以一种近似于朝圣的心态走向他,不顾一切地去模仿他,企图通过接近他来分享他的美和力量,这就是生物学和心理学双重意义上的“欧赫美尔”现象。

  3、媒体创造了“光环效应”

  为何现在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娱乐明星”而非真正英雄的光环中?个中有个原因,是文化和传媒的合作。

  因为明星是票房的有力保证,利用他们的超常魅力,可以强烈地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而使文化和传媒获取可观的利润。他们对明星进行包装,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在人们的心中创造“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如果某个人的某种品质、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时,人们对他的其他品质、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因此,这种心理效应也称“晕轮效应”。

  造星者创造光环效应,是诱骗人们去崇拜明星。既然是诱骗,那就是投其所好,就是抓住受骗对象的真正需求,造星者因此努力将明星打造成“完美人”的形象,打造成人们理想的投影,是值得依赖的英雄,是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是自己无法超越的极限,是自己无可企及的优秀异性……让人们以为有了明星,就有了一切,一切可以暂时变为现实,让自己暂时有了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靠。

  崇拜,是弱者对强者的崇拜,而少男少女,尚处在心智发育的过程中,更易受到“诱骗”,因而成为了“娱乐明星崇拜”的主力军。

  三、“明星崇拜”应对良策

  孩子陷入明星崇拜怎么办

  [家长]

  家长一定要调整认知,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崇拜明星了,父母应该高兴,那说明,孩子的身心非常健康。如果孩子谁也不崇拜,反而应该着急,那说明您孩子的心理年龄还没有进入青春期。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广义的“明星崇拜”,或“明星崇拜”的欲望被父母抑制,很可能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想脱离父母,到外面去探索世界,但面对纷繁未知的世界,他内心会感到惶恐,必需找个“强者”来崇拜,来学习、模仿,希望自己强大起来,这样他内心才会产生安全感。

  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没有经历“崇拜”的过程,即第一步,最基本的社会化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内心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将来到了适婚的年龄,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心理学发现,人的心理也遵循“能量守恒”原则,即,当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缺失时,必会寻求补偿,以保持心理的平衡。那些在青春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进入适婚年龄后,都会找一个强势的人来恋爱,或者有钱、或者有势、或者年长、或者高大,唯有这样,他们内心才会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会说,我希望他崇拜英雄,但不是什么娱乐明星。即使这样,也不能硬行制止,因为此时,孩子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而且,因为“光环效应”的结果,娱乐明星在孩子的眼里,是完美的,是强大的,同样会满足他成长的心理需要。同时,因为社会的成长标杆并非“明星”一种,其他参照,会对孩子的明星崇拜进行调整,如,有一位中学生说,他曾非常崇拜某明星,但上高中参加军训后,又开始崇拜军人。所以请不要压制孩子的明星崇拜心理,最好让他自行调整。

  有一位年轻记者说,她上初中时,特别崇拜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曾课也不上了,到电视台去等候,想见其一面,没有见到,就写信,那位主持人回信中给她邮了一包花籽,她精心饲养,花开得很好,但搬家时,父母没有将花带走,她大哭了一场。等她上了高中,视野开阔了,又开始崇拜女政治家,觉得自己当初的大哭很可笑。

  此例说明什么?说明崇拜是弱者对强者的崇拜,待弱者强大起来,就会寻找更强大的目标进行崇拜,所以请父母不要拔苗助长地为孩子寻找崇拜的对象,崇拜是心灵的崇拜,要合乎孩子的心理年龄才好。

  [明星]

  明星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成了人们,特别是少男少女们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也就是成了公众人物,就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其行为,要遵循社会的基本准则,要附合社会的价值观。

  刘德华该结婚时不结婚,结婚了又隐婚,这其实是有悖社会准则的,如此行径,很可能影响了很多粉

(责编:姚星光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般来说也就是幼儿心理学家追寻的目标是:
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探究不同的外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化方法。

Q:婴儿应该喝白开水吗

你们最好买本婴儿保健手册看看和简单发展心理学学学!对孩子也是负责

Q: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简介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心理学的各主要流派所形成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影响、作用和局限性。用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和比较,对于分析、评价和改进目前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提高研究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们正重新思考如何建构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预测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James P. Chaplin)曾指出:“任何科学发现或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达到该发现或概念所采取的程序的有效性”。虽然这个定义只是特指操作主义而言的,但它的确坦诚地表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对科学发展,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史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化史。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托马斯·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因此,“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进展,几乎都伴随有研究方法的重要进展;反之研究方法的每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自然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科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新旧方法论的交替和进化中实现的,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百多年中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达到了目前这样的水平。由于研究的方法论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很有必要对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回顾、比较和探讨。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科学心理学所沿用的研究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我观察法--一种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
2.实用主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思想;
3.以操作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现象学和场论
5.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
6.以整体论作为主要方法论指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的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们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我们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的方面;而有关个性心理和个体心理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盖全”、“以点代面”的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基本的感觉研究似乎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发展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这个复杂之迷。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的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那末,怎样才能寻找到一种在当前可以为我们所共同接受、理解并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呢?这就是当前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在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建构新的方法论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研究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史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
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
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科学研究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主要是分析的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主要是综合的研究)认识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上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我们略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物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辨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的体系;又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过程中都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解决问题”,具有更为广泛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更为显著的现代科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等。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常用的实验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除了观察和实验两种主要方法以外,还同时运用其他一些辅助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谈话法、问卷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外部表现之一。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首先应当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谈话对象的特点拟订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求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并能从中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动的;跟儿童进行谈话的时候,必须随机应变,随时提出足以了解有关儿童心理状态的具有灵活性而又恰当的问题;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当由研究者本人或共同工作者作详细的记录,如能用录音机记录,则更为方便、可靠。 问卷法是用书面问题表让儿童填写,从而了解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如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或中学生理想的调查等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行,且同时可以研究很多儿童。但缺点也比较多,儿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心理状态;且仅仅依靠书面回答来判断儿童心理发展情况,常常是不可靠的。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儿童的作品很多,如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工艺制作等等。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分析儿童某一方面的心理活动。如通过作文、日记,可以分析儿童思言语的发展,也可以分析儿童的兴趣和理想的发展。 进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经常不是单独地采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综合的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或者交错运用几种方法。例如,儿童心理学上常常采用的追踪研究,就是以长期观察法(日记法、传记法)为主,而以其他方法为辅。又如,在个案研究中,可能是观察、问卷、谈话或访问教师或家长、作品分析、鉴定材料分析、教育心理实验等各种方法互相配合运用。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