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2009中国十大性事件揭晓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10/1/8 10:20:35


  网络“校园门”事件警示:“守贞”教育难挡诱惑泛滥

    由全国各地16位中青年学者参与的2009年度“中国十大性事件”近日揭晓,过去一年席卷网络的“校园门”系列事件均列入其中。校园涉性事件频发,使得孩子的性教育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画家父亲让女儿当裸模

  一边是缺失,一边是泛滥

  前不久,网络和手机涉黄尚未形成举国讨伐之势时,在国内一知名搜索引擎中,输入“聊天”、“激情”等词语后,搜索结果是大量黄色网站的链接。“黄毒”泛滥让家长痛心疾首、社会深恶痛绝,但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抵制不住诱惑,进而通宵达旦地搜索与观看呢?

  上海一家育儿网站近期做的“儿童家庭性教育调查”显示,有41%的家长从未给自己的孩子进行过性教育,这四成家长中不少是因为不知道该何时、该怎样进行性教育。面对“性”,大多数家长选择逃避或者沉默。更有家长认为,性教育越早会使孩子发生性行为越早,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学校的性教育课堂又如何?南京一中学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名高中生称,自己从学校课堂接受的性教育几乎为零,能够回忆起来的就是初中有几堂生理卫生课,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学,或者是老师照本宣科,考试是开卷的,抄写一二三式标准答案。一位中学老师坦言:传统含蓄的性教育观念加上升学压力,使性教育课显得“无关紧要”。

${FDPageBreak}

  “守贞”教育拦不住好奇心

  “要是手机里没几张色情图片,那真是落伍了”。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班里很少有男生不浏览色情网页的,开性玩笑和交换各自的“秘密发现”也成为一种流行。

  “青少年获得的性知识,来自家庭的占4%,来自学校的占不到20%,此外70%以上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萍今年暑期在南京举办公益讲座时认为,家长和学校的“含蓄”与“漠视”,无法阻挡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目前中国青少年接受的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守贞教育,特点就是强调不能发生性行为,它完全漠视和否定了青少年的性好奇、性冲动,试图把青少年放在一个性真空的环境中。”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博士方刚认为,传统含蓄的“守贞”教育已经不符合青少年的现状,相反还激发了他们的反叛心理,“‘校园门’事件频发,就反映出当今青少年性教育的严重缺陷。”

  中华心理咨询师协会南京分会理事长苏薇如认为,青春期孩子生理已发育成大人,但心理上还是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性教育让孩子对网络“黄毒”产生依赖心理,最终导致性观念扭曲,性道德严重缺失。

  开放的性教育不等于“放开”

  针对现状,社会学博士方刚提倡“开放的性教育”:“现在青少年性行为、少女怀孕已经屡见不鲜,老师和家长们的严防死守等同于掩耳盗铃。‘开放的性教育’其实是一种综合式的性教育,它承认青春期对性的渴望,也承认不发生性行为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可能做不到。那么,就要提倡安全的、负责的性行为。当然,开放的性教育不等于‘放开’,不是不管,而是如何进行‘有效地管’。”

  “父母对孩子的性关怀应该从0岁开始,如果到青春期才开始,绝对为时已晚。”性教育专家胡萍认为,对孩子要从小有“性关怀”意识,“家长应在孩子4岁前满足他(她)对身体的好奇心,比如洗澡时和他(她)一起洗,让孩子看到成人的身体。在孩子6岁以前,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保护自己身体隐私、尊重他人身体的观念,6岁以后,我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他人的性伤害,当自己遇上性伤害该怎么办,等等。”

  “性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生理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用健康态度去与异性交流,并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保护自己。”胡萍还表示,性观念是一个人完整人生链条上的一部分,提升孩子的性教育质量不但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画家父亲让女儿当裸模,该怎么看?校园“摸奶门”事件,除了谴责当事学生,还该怎么做?昨天,“2009中国十大性/性别事件”评选揭晓。此次评选由性学者方刚等16位中青年学者完成,是继2008年之后的第二届年度盘点。

  昨天,记者收到了此次评选活动组委会的信件。本年度评选由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中青年学者参与投票和点评。这些学者均在从事性别或者性的研究,多在高校执教,大都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评选坚持性别平等、科学性文化的观念。

  在入选的十大事件中,有的是热点新闻,如画家父亲让女儿当裸模被指乱伦、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邓玉娇案等;有的关注度不高,但具有深远意义,如卫生部出台变性手术规定等。

  共有10位学者针对入选事件做了点评。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人员陈亚亚认为,广东规定女厕位应多于男厕位,是性别平等意识的具体体现;中国青年性学论坛召集人李扁称,从纯粹审美的角度看,画家让女儿当裸模无关乱伦,人们对待性的态度应该更为科学;针对“摸奶门”事件,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玉霞主张学校应开展合乎人性的综合的性教育。

  方刚称,盘点十大事件,目的是尊重多元化生活方式,推动社会性观念与性别观念的进步。学者们今后将继续推出这样的年度盘点。

    下一页:盘点2009年中国十大性事件

${FDPageBreak}

  1.广东规定女厕位多于男厕位

  事件:新修订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学校女卫生间人均实际使用厕位数量应多于男卫生间厕位数量。

  点评:女厕使用空间的匮乏,是公共政策制定者缺少社会性别视角的体现。广东的做法在提升社会性别敏感度、促进性别平等理念普及方面,有特别重要的贡献和意义。

  2.画家父亲让女儿当裸模

  事件:1月初,23岁的女孩李勤给61岁的画家父亲李壮平当裸体模特,部分伦理专家认为此举有乱伦的嫌疑。

  点评:福柯说,性的历史,就是看性的历史。有人从授受不亲的传统视角看,当然看出了“乱伦”。从纯粹审美的角度看,此事与性行为无关,更无关乱伦。

  3.“家庭破裂可向第三者索赔”引争论

  事件:全国两会上,有提案指出,家庭破裂,无过错方有权向第三者提出赔偿。反对者认为,提案意味着第三者的破坏行为被变相“合法”化。

  点评:此提案本质上是基于性与婚姻的主流价值观,试图以公权干涉私权的行径。该提案背离现代法治精神。

  4.嫖宿幼女案及嫖宿幼女罪

  事件:贵州习水县十多名中小学女生被胁迫向公务人员“卖淫”。4月初,被告人被以“嫖宿幼女罪”而非“奸淫幼女罪”起诉。许多人建议取消“嫖宿幼女罪”。

  点评:此事件挑战了公民对国家权力与司法公正的信心。对于取消“嫖宿幼女罪”则有不同的观点,这还需要深入思考。

  5.邓玉娇案与临时性强奸

  事件:5月10日,湖北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办主任邓贵大要求“特殊服务”,被女服务员邓玉娇刺死,法院判决不追究刑事责任。6月10日晚,浙江南浔某派出所两名协警对一醉酒女子实施强奸,法院考虑到两人属“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给予从轻处罚,各判刑三年。

  点评:这两起案件都已超越了强奸本身,而与阶层、身份、权力等因素相互交织,深切地反映出社会性别与广泛而复杂的公共事件相互作用的现实。

${FDPageBreak}

  6.整顿性保健品网站

  事件:6月23日,卫生部发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只有经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才能在网站上提供与性有关的内容。

  点评:“黄”的标准如何制定?公民是否有权获得“黄”的资讯?政府是否应以公权干涉私人的信息获得权?这些都需要深入讨论。

  7.闫德利“被艾滋”事件

  事件:10月,一篇博文称河北保定的闫德利为坐台小姐,并感染了艾滋病,还公布了279个“嫖客”的电话号码。经查,闫德利的前男友出于报复目的虚构了相关内容。

  点评:真相澄清之前,网上充斥着对闫德利的咒骂。人们对病者应有的关爱之心荡然无存。“假艾滋”暴露出的是“真歧视”。

  8.落网卖淫女裸照被公布

  事件:10月28日晚,郑州集中开展打击涉黄涉赌专项行动,一组比较暴露的现场照片在网上发布,引起公众对人格尊严、公民隐私权的热议。

  点评:公权不可以伤害个人的尊严,公民权利不容侵犯。社会整体应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9.卫

(责编:常虹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何诊断检查

创伤后应激障碍:依据DSM-Ⅳ-TR,诊断标准如下:1.标准A该个体曾经暴露于同时具备以下两点的创伤性事件:①A1此人经历、目睹或者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实际死亡,或者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②A2此人的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恐。注意:在儿童,可能表现为混乱或激惹性的行为。2.标准B创伤性事件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持续性地重新体验:①B1反复,插入性的对事件的苦恼记忆,包括图像、想法或者感知。注意:在年幼儿童,重复性的游戏中可以出现创伤事件的某些主题或者方面。②B2反复的有关事件的苦恼的梦。注意:在儿童,可能出现令人惊恐的梦,但是没有可辨识的内容。③B3表现得或感觉到好像创伤性事件重现了(包括再体验创伤经历、错觉、幻觉、分离性闪回事件,包括发生在清醒或中毒状态)。注意:年幼儿童中,可能会出现创伤特异性的重演。④B4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跟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强烈的心理苦恼。⑤B5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与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的生理反应。3.标准C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之3项以上:①C1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或者对话的努力。②C2回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③C3无法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④C4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者参与明显降低。⑤C5与他人疏远隔离的感觉。⑥C6情感受限(如无法拥有爱的感觉)。⑦C7未来缩短的感觉(如不期望能有一份职业、婚姻、孩子或者正常的人生)。4.标准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2项或以上:①D1难以入睡,或睡眠困难。②D2激惹或易发怒。③D3注意力集中困难。④D4过度警觉。⑤D5过分的惊吓反应。5.标准E上述障碍(B、C及D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6.标准F这些障碍导致了临床上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Q: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怎么回事?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常威胁和灾难性事件引起的严重心理反应,持续至少一个月,其特征是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的长期焦虑。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创伤事件的反复经历,如侵入性记忆和反复做噩梦;
第二,保护性反应;
第三,高度警觉的症状,如惊吓反应和过度警觉。

Q: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什么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5预防1病因PTSD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应激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防御方式、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战争、社会支持等)和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2临床表现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3诊断依据DSM-Ⅳ-TR,PTSD的诊断标准如下:
1.标准A该个体曾经暴露于同时具备以下两点的创伤性事件:①A1 此人经历、目睹或者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者他人的实际死亡,或者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②A2 此人的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恐。注意:在儿童,可能表现为混乱或激惹性的行为。
2.标准B创伤性事件在如下一个(或多个)方面持续性地重新体验:①B1 反复,插入性的对事件的苦恼记忆,包括图像、想法或者感知。注意:在年幼儿童,重复性的游戏中可以出现创伤事件的某些主题或者方面。②B2 反复的有关事件的苦恼的梦。注意:在儿童,可能出现令人惊恐的梦,但是没有可辨识的内容。③B3 表现得或感觉到好像创伤性事件重现了(包括再体验创伤经历、错觉、幻觉、分离性闪回事件,包括发生在清醒或中毒状态)。注意:年幼儿童中,可能会出现创伤特异性的重演。④B4 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跟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强烈的心理苦恼。⑤B5 当暴露在象征着创伤性事件的某些方面或者与创伤性事件某些方面相似的内在或者内在的提示时的生理反应。
3.标准C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之3项以上:①C1 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或者对话的努力。②C2 回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③C3 无法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④C4 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者参与明显降低。⑤C5 与他人疏远隔离的感觉。⑥C6 情感受限(如无法拥有爱的感觉)。⑦C7 未来缩短的感觉(如不期望能有一份职业、婚姻、孩子或者正常的人生)
。4.标准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2项或以上:①D1 难以入睡,或睡眠困难。②D2 激惹或易发怒。③D3 注意力集中困难。④D4 过度警觉。⑤D5 过分的惊吓反应。
5.标准E上述障碍(B、C及D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6.标准F这些障碍导致了临床上明显的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4治疗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心理治疗是根治PTSD最为有效的方法,常用于PTSD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精神分析疗法等。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加强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两者的联合使用应该成为第一选择,目前首选治疗药物为SSRIs,其中,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具有较好的疗效。5预防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能通过一些心理评定工具来初步评定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助于筛选出PTSD高危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