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专家解读儿童性别心理

转载 来源: 凤凰网 2016/11/23 8:02:14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节目正在热播,23岁的董力和4岁的阿拉蕾组成的高情商、高颜值“临时父女”CP爆红,从上周开始“蕾力”CP在节目中的同睡、洗澡等表现就受到了一众宝爸妈、网友们的质疑。

针对质疑,董力及湖南卫视都做出了相关回应。董力表示:“我一直很尊重阿拉蕾的隐私。”他认为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需要父母从小教育的,而不是说杜绝他们跟一切陌生人接触的可能性。湖南卫视也已“最单纯的总是最美好的,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总能看到更多光明!…希望网友更多的是看到萌娃的纯真与奶爸们的父爱,还原本真……”的长微博回应了此事。

不过仍有很多爸妈们在网络中表达担心,这对CP会对孩子们造成广泛的误导和负面效应。并指出节目组重点渲染“临时父女”CP是错误导向;“可以喊陌生男子爸爸、脱衣同睡”的节目设计是错误示范;所谓“蕾力”CP已造成可见的负面社会效应。父母的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吗?会对孩子的成长阶段造成心理影响吗?

为此,邀请了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优儿学堂儿童心智成长专家苏德中博士,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來讲一讲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临时父女”设置会破坏0-6岁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影响亲子关系

“实习爸爸的概念有可能会破坏孩子安全感、信任感、亲子关系、以及情感认知的建立。”苏老师对“临时父女”的CP是这样认为的。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所有的分析都是从成人世界出发,无论是支持反对的观点,都是建立成人的是非观。所以,苏老师表示:“我们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才能明白事件对小孩子可能存在的影响。”

“给学龄前后的幼儿安排一个陌生的‘实习父亲’,这种游戏的设置会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0-6岁的孩子通常都会强烈地依恋自己的父母,亲子关系的稳定和角色一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社会关系认知的心理基础。”苏老师继续强调。

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也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婴幼儿时期(0-6岁),是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和信任关系的关键时期。节目中安排一个实习父亲,在陌生情境和孩子录制节目,即使孩子表面玩的比较开心,也很可能是在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

究竟这对“临时父女”的搭配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身心的伤害?

第一,孩子信任感形成前提是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实习爸爸是很难像亲生父母一样在方方面面做到这一点。但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又会对实习爸爸有同样的预期,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孩子基本的信任感就会收到威胁和挑战。

第二,孩子和实习爸爸的互动模式短,在镜头前又集中展示最美好的一面,会影响孩子原本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尤其在日后的亲子关系出现比较,甚至形成回避型依恋。

第三,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孩子们,在节目的影响下,对于陌生情境的判断、陌生人对于自己情绪的接纳程度以及和自己父母原始的亲子依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第四,“陌生人对我好,扮演实习爸爸,我就可以和他很亲昵”这样的错误信念影响節目中孩子以及电视机前孩子对于陌生人的信任感的判断。

了解孩子性别意识的发展,对低龄儿童进行正确性教育引导

苏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做了分析,他提出:“2岁半-3岁左右,孩子会形成性别认同,也就是孩子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孩女孩自居。”

随着逐渐长大,孩子对男和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也就逐渐形成了性别角色。而整个性别认同的过程,需要大人的支持和正确引导,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别和恰当的安全教育。苏老师也在此提醒各位家长,“不能以孩子年龄小,就模糊孩子的性别教育。”

第一次为人父母,面对教育难免“兵荒马乱”,普通的生活、饮食起居都手忙脚乱,更何况是“儿童性教育”话题,国际上有很多好的低龄儿童进行性别教育例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苏博士给我们的分享吧:

在美国,对于低龄孩子的性别教育,从如厕开始,在托幼机构里,幼儿的厕所是分男女的,在形状和颜色上都会有所区别,幼教老師会解释背后原因;

在新加坡,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会反复和儿童强调男孩女孩的意识;

在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更指出,应该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让孩子从小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跟妈妈一样,男女有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节目时,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父母要做到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节目中阿拉蕾洗头弄湿衣服后不小心暴露身体,以及穿着小内裤出现在镜头里,孩子自己没有觉得不妥,是因为3-6岁的孩子一般没有发展出‘身体害羞感(body shame)’。身体害羞感是孩子6-7岁时发展出的,一种对自己身体害羞的感觉,这时候孩子会开始拒绝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但是它并不是主观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家长要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洗澡,并对电视机前的孩子进行解释。”苏老师这样告诉我们。

孩子从小就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感到好奇,往往会通过“模仿”去复制自己所见到的行为或关系。尤其是孩子观看节目之后,父母要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除了“不能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换衣服”“不能让陌生人触碰身体的敏感部位”之外,家长也可以利用一些安全教育的绘本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先从分床不分房开始培养孩子独立入睡

节目中的孩子跟实习爸爸同床睡,父母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一般来说,在孩子3岁以后,父母要慢慢尝试跟孩子分床睡,并在5-6岁前完成分房睡比较合适。

年龄太小时分房睡,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会影响宝宝的性格和交往能力。年龄过晚和孩子分房睡,也会对孩子的造成负面影响。可以先从分床不分房慢慢开始,等孩子逐渐适应后,再分房睡。睡前的小故事和孩子喜爱的小玩具都可以帮助完成这个步骤。

编导们往往会为了节目的时长和效果,对后期进行渲染和删减,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或许有时候就会夸大或是偏离了事实的本真。不管是“实习父女”还是真的一家人,都有我们和孩子值得学习的相处模式、沟通技巧及教育方法等等内容。孩子天真无邪的话语,有时候只是自己表达爱和心意的一种说法,并不需要成人们“妖魔化”后再做解读,擅自揣摩孩子的心意。

最后,苏老师最希望强调的是,“我关心的是儿童的幸福健康成长,并不是关心CP炒作。网上很多对于蕾力父女CP在这方面有意无意的评论或玩笑,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最负面的。想想孩子在成长后看到曾经上节目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开的玩笑和评论,这不是孩子应该面对的。大家明白节目的核心是娱乐,家长应该对电视机前的孩子有更好的辅导指引。”

(责编:陈健慧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性骚扰后如何心理修复

性骚扰后如何心理修复,首先要离不良的人群,然后去参加另一种工作,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种心情为宜。一定不要自已一个人呆着想问题,有些事情是越想越委屈,越是想不开的。可以和知心的朋友聊一下,一般只要说开心里就会舒服很多。必要的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再结合中药温和调理下,可以起到调理情绪、醒脑开窍、疏肝涤痰、调理气血等效果。

Q:性骚扰后如何心理修复

你好,遇到这种事,要自己想开点,也不要为此继续伤神了,可以多出去旅游旅游,散散心,尽快忘掉,不要老去想不愉快的事情,过段时间会好些的,时间可以淡忘一切。

Q:女性如何防止职场性骚扰?

滋生职场性骚扰的土壤主要有两个“不平等”。第一是男女不平等。由于缺乏对女性尊严和权利的尊重,女性常成为工作场所中男性的骚扰对象。第二是工作关系不平等。领导骚扰职员,上级骚扰下属,客户骚扰业务员等,是最常见的性骚扰类型。杜绝职场性骚扰,需要从自身构筑“防御工事”,使对方无机可乘。 第一道防线:纠正“女性就是弱者”的思维定式。职业女性在工作场所要赢得男性的尊重,一定要内外兼修,做好功课。从外表穿着打扮上,注意避免明显的暴露、性感、幼稚和柔弱化倾向,言谈举止把握好分寸,不与异性谈论自己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矛盾,不要让同事产生“她只是个柔弱的小姑娘”“她喜欢被男人夸”“她愿意与异性亲近”“她很需要被帮助”等印象;从内在实力上,要注重学习,用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努力成为部门或单位里不可或缺的实力派人物,这样,别人才不敢轻易冒犯你。 第二道防线:识别危险信号。性骚扰的发生通常都有一些苗头,提前发现危险信号,可以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骚扰他人者其实也是有点心虚的,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先伸出“触角”试探一下,如果没什么危险,就越来越肆无忌惮。常见的危险信号包括:不礼貌的目光、含有性意味的语言、超越社交范畴的交往距离、不恰当的肢体动作、与工作无关的生活交往(如邀请到家里去、馈赠礼物、单独邀请吃饭或娱乐、委托办理私人事务等)。发现危险信号后,应果断采取回避措施,或发出“拒绝”的反馈信号,避免骚扰升级。 第三道防线:正当防卫。尽管你做到了上述两点,有时仍然无法杜绝别有用心的人对你实施性骚扰,此种情况下只能进行正当防卫。明确表示拒绝,发出警告,甚至离开。不要幻想忍气吞声就能使对方有所收敛,大胆地说出来也许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没错,有时候受伤害者反而遭到非议甚至排挤,果真如此的话,这样的工作单位还是尽早离开的好。我们需要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性骚扰 董力 阿拉蕾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