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如Kernig征阳性(病员仰卧,先屈髋及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度并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病员仰卧,下肢伸进,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干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方向,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等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 一,腰椎间盘突出: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量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二,马尾肿瘤: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常为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甚至出现Froin征(脑脊液黄色,放置后自行凝固),脊髓碘水造影或MRI可确诊. 三,腰椎管狭窄症: 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四,腰骶神经根炎: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 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指,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治疗;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西药: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中药:外用贴剂,如立正消痛贴等纯中药外敷药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出处】王健民方. (七) 【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广里方.
坐骨神经痛(sciatica)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一,卧床休息: 特别是椎间盘突出早期卧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 二,药物治疗: 西药:止痛剂,维生素B族,短程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复. 中药:外用贴剂,如立正消痛贴等纯中药外敷药对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理疗: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硬板床休息,可坚持做床上体操. 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运动后要注意保护腰部和患肢,内衣汗湿后要及时换洗,防止潮湿的衣服在身上被焐干,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待落汗后再洗,以防受凉,受风.
通常我们所说的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发生的疼痛.坐骨神经分布区包括臀部,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其疼痛多在夜晚明显,可以是阵发性疼痛,也可以是持续性疼痛,疼痛多从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站立,咳嗽可使疼痛加剧.屈膝屈髋或向健侧侧卧休息后疼痛可以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坐骨神经痛定义: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病因:坐骨神经由腰5~骶3神经根组成.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您好坐骨神经痛原因有三个:破裂的椎间盘组织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是神经根发生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已有炎症的神经根是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增加水肿;受压的神经根缺血.早期为痛觉过敏,病情较重者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现在最常用的就是X线平片的检查,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B超检查是今年来发展较快的检查手段,但是定位还是比较困难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电位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还可以观察治疗效果.注意休息,要睡硬板床,最好先休息两周,两周后注意进行腰背肌的锻炼.以上是对“用何仪器检查才能确定是坐骨神经痛”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原发性的坐骨神经痛一般是神经炎的原因,这个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多数是由腰椎病(腰椎...
林景琳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坐骨神经痛最常见于腰椎病了,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脱出、骨质增生等,蛛网膜炎、...
林景琳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不治之症,这个疾病还是可治愈的。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型、病因来做到针对...
林景琳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白领是坐骨神经痛的高发人群之一,那白领如何预防呢?
1、尽量不穿...
徐洪璋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坐骨神经痛是可防可控的。这就应该注意平时的姿位保护措施,日常生活中,走坐立卧的正确...
林景琳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长的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神经细胞发出神经纤维。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
王向宇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