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太阳炙烤大地,一晒就黑成碳”的季节,你还好吗?阳光给你的馈赠,你只能微笑且坦然地接受。除了穿上必要的防晒装备,最重要的当然是涂防晒霜!但问题在于,真正懂得如何买防晒霜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看到瓶身上写着的SPF、PA等一串英文后就傻眼了,数字越大越好吗?实际上,不懂防晒术语乱买防晒霜的话,可能会起不到防晒效果。
防晒不止是防晒黑
如果你认为防晒就是防晒黑,那就大错特错了。防晒的核心是防紫外线,擒贼先擒王。按照波长的不同,紫外线可分为:UVA、UVB、UVC。
其中,UVC是最不给力的,穿透力很弱,还没照射下来就被臭氧层完全吸收了。UVB的穿透力排第二,长期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红肿,甚至是脱皮。相信很多人都有晒到脱皮的经历吧,UVB就是你要找的“凶手”。穿透力排第一的是UVA,能穿透衣服和皮肤,直达基底层。皮肤为了保护自己,会让黑素细胞形成黑色素,然后逐渐“迁移”至角质层。这样黑色素就能保护肌肤,抵挡紫外线,但你也变黑了。另外,UVA还会加速皮肤老化,长时间照射后,20岁的小姑娘也会被小朋友叫“阿姨”。
因此,我们常说的防晒,防的就是UVA和UVB。
既然敌人找到了,那武器怎么挑?
防晒霜上都标示有防晒系数,往大的挑总没错吧?防晒能力越强,对皮肤刺激性越大购买防晒霜时,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防晒系数。一般防晒系数有两种:SPF和PA。
SPF主要针对的是UVB,后面的数字表示可延长时间。比如,一个没有涂防晒的人,在烈日暴晒下20分钟后皮肤变红。
那么,SPF30则表示用了这款产品可延长30倍的时间,即600分钟后皮肤才会被晒红。而PA针对的是UVA,+越多,防护能力越强。“+”表示延缓晒黑时间2-4倍,“++”是4-8倍,“+++”是8倍以上。
比如你晒太阳20分钟才变黑,涂了“PA+”防晒霜后,40-80分钟才被晒黑。不过,这并不代表一定要选系数大的防晒霜。因为系数高,物理和化学防晒成分含量也多,会对皮肤产生较大的刺激,并且容易堵塞毛孔,爆出大量痘痘。
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请看下图
实际上,防晒系数是实验室经过周密严谨的实验得到的,生活中会因出油、出汗、擦脸等造成防晒霜损耗,还会因涂抹方法不对而做了无用功。因此,防晒霜的正确使用远比系数更重要。
最好不要出门才使用防晒霜
无论是喷雾型防晒霜,还是涂抹型防晒霜,防晒成分与脸部结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喷(涂)完马上出门,效果还没产生,不就等于白用了吗?因此,防晒必须在出门前20-30分钟使用,不放心的话,出门前还可以在原基础上再用一次。如果外出时间长,防晒霜每隔2-3小时补一次,但必须先把脸部的汗液和油脂擦干。要注意的是,防晒霜不能揉,要轻拍,否则会揉出泥,也会堵塞毛孔。
另外,防晒霜要使用够量。一般来说,脸部需涂抹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量。有些人在涂抹时,害怕刺激眼部肌肤而故意避开此区域,这种想法是对的。眼部肌肤较脆弱,确实需要用专门的眼部防晒。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如实在没有专属眼部防晒霜,在涂完脸部后,可用指腹将剩余的量在眼周轻轻带过。不能因为担心碰到眼睛而不涂,否则会晒出两个黑眼圈。
现在大家知道怎么挑选防晒霜了吗?
其实防晒霜不是万能的,做好防晒措施也不能在烈日下久待。另外,防晒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事情,即使是阴天,紫外线强度也只会降低30%。嫌麻烦不涂防晒霜可以,但也建议戴太阳帽、穿防晒衣或者撑遮阳伞出门。最后,家医君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喝绿茶,吃坚果、猕猴桃、番茄也能起到防晒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