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现在身体感觉特别好,过完年都可以再开车跑长途了!”近日,在新春来临之际,今年58岁的徐叔(化名)回到医院复诊的时候,高兴地和医生述说着对年后新生活的规划。谁能料想到,一个月前,徐叔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正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专家教授,合力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突发心脏骤停,路人、医生上演“教科书式”救人
“喂,120,这里有人晕倒了,好像是心脏骤停!”2021年12月16日早上9:20左右,徐叔像往常一样开着货车去送货,正准备靠边停车,打开车门的瞬间突然心脏骤停,晕倒在车门旁。这时,一位路人发现了他,急忙过来查看情况,喊了几声,徐叔一点反应也没有。路人立即呼叫120。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接到120指令后迅速到达现场,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判断患者为“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快速给予其电击除颤1次,随后患者恢复窦性心率。120团队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及监测,并迅速平稳地将患者转运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到达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徐叔再次发生“心室颤动”,急诊科团队立即给与电除颤、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静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抢救措施,并启动MDT(多学科会诊)程序。霎时间,心血管内科、ICU等多个科室专家齐聚急诊科会诊,对徐叔开展抢救及病情讨论。
“患者再次发生室颤,予以电除颤!”抵达医院的短短5分钟内,徐叔已经连续发生了2次室颤。考虑徐叔仍有心脏再度恶化可能,心血管内科张玉玲教授建议立即转入CCU(心血管重症监护室)作进一步治疗。
徐叔转入CCU后,CCU对徐叔给予了机械通气、抗感染、改善脑循环、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由该院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心胸外科、放射科等组成多学科“心脏性猝死”急救快速反应团队一路为徐叔保驾护航。
在医院外发生“心跳骤停、心脏性猝死”,能抢救回来的机会微乎其微。“正是由于那名路人及时呼救,急救团队迅速到位并规范复苏,与院内心血管等团队无缝衔接,联合上演‘教科书式’救人,为心脏性猝死患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为‘重生’创造了可贵的机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表示。
医生为他装入利器,破解“猝死”困局
12月18日,徐叔终于恢复意识,拔除了气管插管,在CCU医护尽心尽力的治疗及护理下,徐叔状态逐渐平稳,最终安全渡过“鬼门关”。
“徐叔本身具有长期吸烟史、高血压、心力衰竭病史,这些都是发生心脏猝死的高危因素。”张玉玲教授说道。
12月22日,为了帮助徐叔不再出现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情况,在王景峰主任的指导下,心血管内科ICD团队为徐叔设计了精细的手术方案,稳妥地将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进徐叔心脏里。
徐叔心脏的冠状动脉动脉血管前降支中段慢性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慢性完全闭塞,右冠脉60%狭窄伴瘤样扩张,导致心衰、气促等症状。12月28日,专家团队为徐叔做了闭塞血管的血运重建,植入支架将堵塞的血管重新开放。此次治疗未遗留后遗症,徐叔顺利出院。一个月后,徐叔将返院进行右侧冠脉血管的血运重建。针对徐叔长期的心力衰竭,逸仙团队针对徐叔进行了个体精细化的用药调整及指导。
本次成功救治 “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患者,充分体现该院高效的救治流程和强大的救治能力。
什么是“ICD”?心脏24小时的贴身保镖
王景峰教授表示:“ICD作为植入式的装置,就像给心脏装备了一个24小时贴身保镖,它每时每刻都在监测心律是否正常,一旦出现室颤、心脏骤停,这个保镖就立即出手,对心脏进行除颤,从而力挽狂澜于既倒。”医学上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院外心脏骤停死亡率极高的原因主要是得不到有效及时的除颤治疗。而ICD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它可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该段时间的除颤成功率几乎达到100%。因此,ICD能够有效防止院外心脏性猝死。
张玉玲教授透露,ICD的适用人群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已经发生明确的心脏骤停事件,为了预防再次发作心脏骤停事件进行ICD植入,这在医学上叫二级预防;第二类是一级预防,比如病人有严重的心脏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心脏骤停,但属于发生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植入ICD可以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心脏性猝死?医生教你成功施救秘诀
“心脏性猝死死亡率很高、预后很差,是全世界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王景峰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
对于心脏性猝死,非专业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心肺复苏,而且是越早越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余涛教授表示,一旦发现有人突然跌倒,进而呼之不应,意识丧失,应该马上想到该患者很可能是出现了心搏骤停,需要立即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叫人或自己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怎么做心肺复苏术?呼救完毕,接下来应该马上评估患者的呼吸,如果患者没有了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呼吸动作不明显或是长时间停顿后的抽泣样呼吸),而且没有任何的肢体动作以及发声,可以断定患者出现心搏骤停,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关键步骤:
1、实施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使患者仰卧于质地较硬的平面(如地板、桌面等),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选择患者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段,男性双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以一手的手掌根部接触患者,另一手置于该手掌上方,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垂直于地面对胸廓实施快速(100-120次/分)、用力(5-6厘米深度)的按压。每次按压时,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一致,放松胸廓时,胸廓要能够充分回弹。
整个按压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除了实施必要的操作时中断按压(例如进行电除颤、人工呼吸、每两分钟重新判断患者病情及因疲劳交换按压)。
2、如有可能,实施人工呼吸。如果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培训而且有个人防护的装备(例如便携式面罩或呼吸面膜),还应该为患者实施人工呼吸,尤其是非成年患者或是因为窒息(例如溺水等)导致的心搏骤停的患者。
3、及时进行电除颤。如果能够获取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该立即使用,及早进行电除颤。AED的使用只要遵循机器的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徐叔为医护团队送上锦旗)
【专家简介】
王景峰,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心律学会委员(FHRS)、《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等。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在心律失常、心脏器械植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张玉玲,主任医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院医工融合部主任及临床试验设计部副主任,心内科起搏与心电生理实验室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30余年,长期致力于心力衰竭、冠心病、血脂异常、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血脂异常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担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 SCI论文2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药物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力衰竭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与代谢性疾病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脏重症学组委员。
余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美国Weil危重医学研究院研究访问学者,国家名医、岭南名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心肺复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教育学院广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学参考报《心肺复苏》频道执行主编,《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通讯编委。擅长于各种急危重症的临床救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肺脑复苏、脓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