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建设规划论证会在广州召开。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有望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该实验室的建立,与此前已建立的中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我国日臻完善的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会议现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红军,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明,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校长王省良,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共同启动实验室建设。
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
陈可冀院士受聘担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受聘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姚新生院士、陈凯先院士、陈香美院士、侯凡凡院士、王琦院士、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禤国维、国医大师周岱翰,以及王一涛、王喜军、吕玉波、吕爱平、刘建平、陈士林、郜恒骏等受聘担任委员。会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主持。
张伯礼院士受聘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了“长阳”、“复阳”、二次感染的情况,相比非典更为复杂,但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出现复阳的情况较少,这是因为中医从湿证入手来解决问题。
中医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湿毒疫,属于湿证范畴,其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湿性黏腻,患者往往是多个致病因素一起发病;其次病情复杂多变,症状表现复杂;另外一点是病程长,绵延难治。因此,在治疗上表现为即使治愈了还可能会有一些后遗症状。而中医从湿证入手解决,可以帮助患者清痰、排痰、化痰,没有痰就没有复阳。
湿证为中医病证名,多见于慢性疾病的核心证候,临床表现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因此湿证更为多见。此次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有利于依托岭南地区中医治疗湿证的传统优势,更好的开展中医湿证的深入研究。
目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越发常见、多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重大慢性病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因素,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挑战。
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国内外学者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
未来,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的一流中医科研基地,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