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慢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首要问题,并呈现出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迹象。我国慢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多,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慢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慢病致死人数已占到我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如何防治慢病,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广东省第十一届络病学术年会现场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省良致辞
广东省医师协会秘书长刘家平致辞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吴伟康致辞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志平致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6月22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广东省第十一届络病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在中医理论的角度看来,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慢病病程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疾病都可以归为络病。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出的创新药物,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成为慢病防治时代的“中国方案”。
心脑健康:颈动脉是血管健康的“窗口”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患病人数约为2.9亿,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心脑血管病完全可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预防治疗,而有效防治的关键就是干预动脉硬化斑块。
在学术报告环节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军教授在题为《从ESC指南的变迁看冠心病治疗现状与出路》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由中国工程院张运院士领衔的1212例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安全有效地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证实了通心络胶囊靶向干预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小心绞痛、心梗、脑梗塞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而这一循证研究论文于3月14日在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
血管是人体的一个大系统,最近医学界提出了“泛血管”的概念,一个区域的病变往往反映出整个血管系统的不健康。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健康的窗口,位置表浅且固定,检测正确性高。“现在体检查颈动脉超声价值非常大,如果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病变,就意味着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已经发生了同样的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病变,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陶军教授提醒,年龄过了30岁,不妨每年查一次颈动脉,如果发现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情况,应及早干预,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地位不可动摇
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钱孝贤教授作题为《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现状与挑战》学术报告,指出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人群广泛、临床症状差异较大。
目前,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地位不可动摇。不过,许多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降低其他药物的排泄。当心、肝、肾功能不全、酸中毒、休克或老年病人,其半衰期可明显延长。而且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联用时,某些副作用增强,可造成严重窦缓、低血压、严重传导阻滞,负性肌力作用的增强可导致心功能恶化甚至心衰:如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时的协同负性作用、增加血药浓度影响药物代谢,因而医学界把目光转向了中医中药,通络中药参松养心胶囊是被列入《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有效治疗室早的中成药。
慢性心衰:当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时要注意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晚期阶段,且患病率逐步上升。即使是在欧洲发达国家,也有大约40%因心衰入院的患者可能在1年内再次入院或死亡。同时,慢性心衰还拥有致残率高、医疗花费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心血管病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军教授在题为《2018中国心衰指南新亮点》学术报告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推动,医学界对心衰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神经-内分泌以及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导致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最后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表现。
糖尿病:不到10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不到10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且糖尿病发病群体日趋年轻化。糖尿病患者不仅会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威胁,还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邓爱民教授在会上解读了糖尿病治疗的“中国方案”,他指出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通络中药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