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松茸怎么吃才正确?

家庭医生在线 2017/10/11 10:10:10

松茸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吃松茸究竟有哪些好处?松茸又该怎么吃?别急,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松茸营养价值

松茸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尼克酸、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类物质等元素,还具有药用价值,能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及治疗钠尿病。其补肾的作用非常显著。从营养学成分来分析,里面丰富的微量元素,尤其是锌,想必是主力元素。

中医的药典里谈到松茸具有益精、补肾、壮阳的作用,其实不光是“以形补形”的缘由,如今发现了它的理论依据:锌是促进繁殖能力的元素,在松茸里面含量不少。

在高原地带,松茸这样的菌类给予人们丰富的营养,不光可以与蔬菜相媲美,而且牲过肉类。它富含的维生素C是水果、蔬菜的几倍至几十倍;维生素B1含量比一般植物性食品高;维生素B2的含量则比肉类高。所以它是当地居民的挚爱。

常吃松茸的好处

松茸具有多种功效,不仅可以抗衰老,还能提高免疫力,抗癌。

抗癌抗肿瘤

松茸体内含有一种其他任何植物都没有的特殊双链生物活性物质——松茸醇(RNA),它具有超强抗基因突变能力和强抗癌作用,能自动识别肿瘤细胞所分泌的毒素,靶向性地与肿瘤细胞靠近、结合,通过溶解肿瘤细胞膜和破坏脂质双层进入细胞内,封闭肿瘤细胞的转体蛋白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肿瘤细胞不能分裂繁殖以致死亡;破坏肿瘤细胞遗传复制的DNA基因,从而达到抗基因突变,抑制肿瘤和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

治疗糖尿病作用

现代医学表明,松茸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主要作用方式:1、提高体内胰岛素含量:松茸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保护和修复胰岛β细胞,增加体内胰岛素含量;2、减少饭后血糖含量:α-葡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实验证明,从松茸中提取出的α-葡糖苷酶抑制剂(GI)能够降低糖尿病人用餐后血糖;3、直接降糖:松茸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加速肝葡萄糖代谢,具有直接降糖的功效。

抗辐射

在二战之后,松茸成了在原子弹爆炸后唯一生长的物种,也间接证明了松茸具有非常强大的抗辐射的作用。后来经过科学研究也发现了松茸多糖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保护细胞不产生突变,同时消除细胞所受到的各种辐射伤害。

美容抗衰老

松茸中含有的松茸多糖具有一定的美容抗衰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清除人体内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同时松茸多糖对酪氨酸酶具有很好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干预黑色素沉积的发生过程,而达到美白肌肤的目的。

提高免疫系统

松茸中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尤其是其中的松茸多糖能激活人体的T细胞,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确定的增强作用,对身体虚弱、术后产后人群快速提高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调理心脑血管疾病

松茸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远远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占脂肪酸的比重很高。油酸亚油酸等可有效地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和血液黏稠度、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松茸的正确吃法推荐

既然吃松茸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松茸应该怎么吃?

松茸在超过100℃和低于零下100℃的环境下,其含有的活性营养物质会迅速流失。目前大多数酒店及网络上公布的松茸做法都会让松茸处于高于100℃的环境中,这就使得消费者只能吃到松茸的美味,而几乎没有任何滋补价值。对于滋补级松茸而言,即美味又营养的吃法其实只有三种:

松茸煲汤

松茸的营养易溶入水,如果选择煲汤并控制好温度,将是最有营养的食用方法,不过需要消费者注意的是,一定要先把汤煲好,并且在温度降至100℃以下时再加入鲜松茸片,之后静置15分钟即可食用,将滋补级松茸与老母鸡一块煲汤非常适合产妇产后食用,在松茸的发源地香格里拉就有为产后妇女做松茸炖老母鸡汤的传统。

蒸松茸

蒸松茸也是非常有营养的食用方法,是将温度控制在100℃之下进行烹饪,选用蒸汽不断循环且最高温度不超过100℃的蒸锅蒸着吃,能保证滋补级松茸的49种活性营养物质不被破坏,不会随着蒸气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不仅保留了松茸的营养,也因为手法简单而保留了滋补级松茸的天然美味。

松茸刺身

因为松茸的生长环境毫无污染,所以生吃鲜松茸也是一种滋补的食用方法,将鲜松茸切成片,然后辅以调料就可以食用了。松茸刺身不仅能完全保留松茸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还有抑制肥胖的作用,一篇关于松茸药理的专业文献证明,生吃滋补级松茸松茸有抗脂肪,抑制肥胖的功效。

关于松茸的吃法大家都学会了吗?赶快试试吧!

(责编:郑梦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