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人们常喝的汤有荤、素两大类,荤汤有鸡汤、肉汤、骨头汤、鱼汤、蛋花汤等;素汤有海带汤、豆腐汤、紫菜汤、番茄汤、冬瓜菜和米汤等。无论是荤汤还是素汤,都应根据各人的喜好与口味来选料烹制,加之“对症喝汤”就可达到抗衰治病,清热解毒的“汤疗”效果。
多喝骨汤抗衰老
人到中老年,机体的种种衰老现象相继发生,由于微循环障碍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另外,老年人容易发生“钙迁徙”而导致骨质疏松、骨刺增生和股骨颈骨折等症。骨头汤中特殊养分胶原蛋白,可疏通微循环并补充钙质,从而改善上述症状,延缓人体的衰老。
多喝鸡汤防感冒
鸡汤特别是母鸡汤中的特殊养分,可加快咽喉及支气管粘膜血液循环,增加粘液的分泌,及时清除呼吸道病毒,可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对感昌、支气管炎等防治效果尤佳。
多喝鱼汤治哮喘
鱼汤中尤其是鲫鱼、乌鱼汤中含有大量的特殊脂肪酸、具有抗火作用,可防止呼吸道发炎,并防治哮喘的发作,对儿童哮喘病更为有益,鱼汤中卵磷脂对病体的康复更为有利。
多喝豆汤退风热
服用甘草生姜黑豆汤,对小便涩黄、风热入肾等症,有一定治疗效果。
多喝菜汤解体衰
各种新鲜蔬菜含有大量碱性成分并溶于汤中,常喝蔬菜汤可使体内血液呈正常的弱碱性状态,防止血液酸化,并使沉积于细胞中的污染物或毒性物质重新溶解后随尿排出体外。
喝汤的注意事项
饭前喝汤能减肥:需要把握好时间点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饭喝汤的习惯。北方人一般习惯饭后喝汤或者边吃饭边喝汤,南方人则习惯饭前来上一小碗例汤。哪种喝汤方式更好历来是被讨论的话题,普遍观点认为,饭前喝汤更好,因为汤会占据胃的一部分空间,产生饱胀感,吃饭就不容易过量。
确实,有相关研究证明,饭前喝汤的确能够减少就餐时食物摄入量的15%左右,同时又不至于影响饱感。不过,有观点认为,餐前什么时间点喝汤似乎更为重要。有研究发现,要想喝汤之后减少正餐的摄入量,#!好把喝汤时间安排在进餐前20分钟左右。这是因为液体在胃里排空的速度大约也就十几到二十分钟,如果等到汤水完全排空,胃的膨胀状态消失,就会重新回到饥饿状态,对食欲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
所以,在汤水没有完全排空之前吃下食物,胃的膨胀不仅还没消失,吃下去的食物还会吸收没有排空的一部分水分,从而提高饱胀感。而一边吃饭一边喝汤,胃的膨胀感还没来得及传递到大脑的食欲控制中枢,自然也就不能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而餐后喝汤,则只不过是给已经胀满的胃再增加一些盐和脂肪而已。
奶白色的汤:只是看起来滋补
很多人认为,奶白色的汤特别滋补,一厢情愿地认为食材里的蛋白质都溶化在汤里了,才会让汤呈现奶白色,这样的汤才更营养,因而很多产妇坐月子期间都将奶白色的鲫鱼汤作为“催乳”汤。事实上,汤是否呈现奶白色和营养并没有直接关系。汤里的奶白色实际上是脂肪微滴在水中形成的一种乳化现象。鱼汤、肉汤、鸭架汤、猪蹄汤的奶白色都是因为这样的原理,在水中,富含脂肪的原料在煮沸翻滚的作用下,脂肪形成微滴,外部被乳化剂包裹,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均匀地分散在水中。鲫鱼因为脂肪含量较少,直接煮汤一般不会呈现奶白色,只有先将鲫鱼油煎后用小火煲汤,才会得到一锅奶白色的鱼汤。这也就意味着,奶白色的汤往往脂肪含量很高,虽然感觉很美味,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不少脂肪。
只喝汤不吃肉:营养精华就被浪费了
“喝汤去渣”在南方人中比较普遍,也就是用鸡肉、鱼肉煮成的汤,只保留汤而把肉去除,支撑这一做法的观点认为,肉煮久了已经软烂得不成形,本身的营养已经全部进入汤汁里了,所以只喝汤就足以摄取肉类食材的营养精华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区。很明确的是,无论用鸡肉、鱼肉还是其他肉类煲汤,汤的蛋白质含量都远远不及肉本身。
这是因为煲汤过程中,肉类食材中虽然会有一部分可溶性营养物质,如肌浆蛋白、肽类会溶入汤汁中,但大部分肌纤维成分还是保留在肉当中。通常,肉汤、鸡汤中蛋白质的含量只能达到1%-2%,而煲汤的肉块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5%至20%。肉块中未能溶出的蛋白质通过胃的消化可以转化为小分子氨基酸,然后进入血液。
对于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人来说,只喝汤不吃肉,摄入的蛋白质远远达不到身体的需要,与其说是“补”,倒不如说是浪费。
不过,对于身体病弱的人来说,虽然完整肉块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因为消化吸收能力和肝肾处理功能都比较弱,会造成肉块中的蛋白质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同时还加重了消化系统和肝肾的负担,因此这类人群可以只喝汤不吃肉。
会议合作、活动报道需求可联系彭先生:1882004198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