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慢性便秘具有7大影响

家庭医生在线 2017/3/12 7:47:41

对于便秘,很多人都自己买药吃,中医认为,便秘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便秘的方法。

慢性便秘的危害

一、便秘会影响到“面子”问题

长期便秘使肝脏的负担加重,体内毒素得不到及时排出,这样会使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常,激素代谢失调,从而导致面部色素不正常沉着,出现黄褐斑、皮肤变黑、青春痘及痤疮等。

二、导致肛肠疾患

便秘时,大便干燥使排便困难,可直接引起或加强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疮等。

三、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大便潴留,有害物质吸收会诱发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引起性生活障碍

便秘使得排便过于用力,造成直肠肌肉疲劳,肛门肌肉过度收缩,使得盆腔底部充血,从而导致性欲减退、性生活没有高潮等。

五、导致肠瘤

国外有科学家做过统计,粪便在大肠中储存12个小时以上,就会产生22种有害物质和致癌物质,被肠道不断吸收后可能患癌。美国科学家在《流行病学》月刊上公布了一项报告结果,有便秘者的结肠癌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多。

六、影响大脑功能

便秘时代谢产物久滞于消化道,细菌的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甲烷、酚、氨等,这些物质部分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

七、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便秘本身并不会产生致命的危险,如果年龄较大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那它就成了一个危险因素。因为在排便时用力,血压会比平常高,机体的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出血、中风猝死等,这种病例在临床上逐年有所增加。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便秘

1、脾虚气弱型

表现:便干如栗,上厕所时努力排便却没有力气,伴有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肢倦懒言。

药物:治疗上应补中健脾,益气通便。

2、肠道实热型

表现: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心烦、口干口臭。

药物:应清热祛积、泻下通便。可选择麻仁润肠丸以扶正,老年人、孕产妇便秘尤其适合;新清宁片,适用于便秘伴有舌头紫暗,有淤斑等;六味安消胶囊,适合于便秘兼有腹胀、早饱等;一清胶囊(颗粒),适合于便秘伴有咽喉牙龈肿痛、口疮等证;复方芦荟胶囊,适合于便秘伴有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及失眠。

3、肠道气滞型

表现:大便干结、不畅,有便意却排不出,伴胸胁闷胀、疼痛。

药物:治疗时应顺气导滞、理气通便。可以选择四磨汤口服液,适合于便秘伴有腹胀、打嗝、口中有酸味者;木香顺气丸,适合于排便无力者;木香槟榔丸,适合于大便干硬者。

4、脾肾阳虚型

表现:小腹冷痛、小便清长、四肢不热、喜热怕冷、腰脊冷重。

药物:在治疗上应健脾补肾、温润通便。可以选择芪蓉润肠口服液,治便秘同时还有补气养阴的功效;半硫丸,侧重于温阳通便。

5、津枯血少型

表现:大便干结呈球状,口干少津,形体消瘦,颧红,手足心热;或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

药物:治疗上应滋阴补肾,养血润燥。可以选择苁蓉通便口服液,适用于口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的便秘患者;通便灵胶囊,适用于有贫血、头晕、心悸的便秘患者;通幽润燥丸适宜于老年或病后津亏血少引起的便秘,同时还有清泻肠道积热的作用。

(责编:潘玮璐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慢性便秘怎么办

你好,对已查出的原发病,明确诊断后,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疗。可用于便秘治疗的药物很多,但多数不适于慢性便秘患者,亦不适宜长期适用。当前,滥用泻药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少少医源性便秘,临床上应慎重选用。

Q:慢性便秘怎么办

习惯性便秘是由于直肠粘膜的排便感受器敏感性减弱或因老年人的肠蠕动无力,不能将粪便排出,长期持续,则形成习惯性便秘。但习惯性便秘的人,应养成定期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或水果,如苹果、香蕉、青菜,还要加强运动,增强肠道的蠕动能力,切不可长期依赖泻药,长期依赖泻药只能使便秘越来越严重,因果导是通过刺激肠粘膜促进肠蠕动而排便,长期用药会使肠粘膜的敏感性越来越低,即使药物刺激也不能促使其蠕动增强,结果反而加重了便秘。

Q:成都治疗便秘,得了慢性便秘怎么办?

便秘主要是生活,饮食及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导致,首先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便意时一定要尽快上厕所.在饮食方面应每天多吃蔬菜,香蕉,蜂蜜.戒酒和避免吃辛辣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纤维素的食物.还应适量食用桃仁,松子,黑芝麻等多油质食品.便秘严重可以口服麻仁丸或四磨汤口服液,另外可以外用开塞路,塞到肛部内润肠通便。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