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老年人“专利病”,如今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如今已进入秋冬季节,寒暖反反复复,使人防不胜防,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心脑血管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为何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变细,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二、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加上日常补水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使血液流通不畅,可能致使血管堵塞;三、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的剧烈收缩容易使得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
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四高三低”的特征,“四高”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三低”即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愈率。从以上内容来看,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确可怕,但并非不能防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若能在衣食住行方面多加注意,就有助于度过这个高危期。
这五类人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过度饮食人群:吃得多,摄入的热量就多,多余的热量很可能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嗜烟酗酒人群:吸烟喝酒会对血液循环及内脏造成伤害,进而出现血流不畅、血管痉挛的毛病,最终极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压力过大人群:压力过大会影响到整个神经系统,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人体器官功能紊乱乃至失衡,如此一来就极易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肥胖人群:肥胖的人除了脂肪过多外,往往还伴随着血液中的胆固醇超标,这就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病发的隐患。因而肥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身体抵抗力普遍下降。如若出现心慌气短、四肢麻木、听力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应引起警惕。
年轻人也要提防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很多人觉得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事情,仗着自己年轻就不管不顾,拿健康作为资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不强。
心脑血管病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和累加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超过单独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研究表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和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直接相关。例如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心脑血管病危险进一步增高,如同时合并吸烟,该危险将成倍增加。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人,因为工作压力大,运动量低,平时吃喝的应酬增多,生活质量虽然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相应地却影响了身体的健康。如果不注意日常保健,其实也很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积极应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法宝
其实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所有发病因素中,相当部分都是由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1、食物的选择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药理学教授、康宝莱营养学院及营养咨询委员会成员路易斯J·伊格纳罗博士提出,使用含有一氧化氮的食物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1998年,他和另外两位研究者,因发现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不仅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可以逆转心脑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多吃些粗粮和绿叶蔬菜、瓜果。如黄豆、玉米、燕麦、荞麦、洋葱、黑木耳、西红柿、胡萝卜、桔子、苹果、猕猴桃等。这些食品有一定的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多食用海鱼与深海鱼油,因海鱼与深海鱼油含有丰富的EPA和DHA,对于冠心病和脑血栓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坚持运动 预防感冒
正常人皮肤上每平方毫米约有600根毛细血管,平时只开放100-200根,多运动能让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微循环;而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个“不定时炸弹”,还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供血,并且随时可能被引爆。而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寒冷,人体血液循环的能力大大下降,适度做一些运动更为必要,比如跑步、登山、跳舞等,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环,保持心脑血管的“活力”。但特别提醒的是,秋冬的清晨较为寒冷,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引起感冒。而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极易诱发心梗、脑出血,因此,运动前先做准备动作、注意保暖是关键。
3、心情舒畅 睡眠充足
愉悦的心情,是血管保持通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瑞士专家证实,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因此,要做到不生闷气,不带着坏情绪睡觉。睡觉时以平枕为宜,因为高枕可能因脑血流减少、循环减慢而触发中风。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心脑血管功能的自我修复。(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