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高血压患者存在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人可以在晚上临睡前服用降压药,而有些人却在医师的指导下严禁晚上服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有晚上睡前服降压药的习惯,他们都担心晚上睡着后会因为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意外,或以为服药后血压下降,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所以总是在临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实际上晚上临睡前服用降压药,多数情况下效果不佳。晚上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如果服用一些阿发受体抑制剂,贝塔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一般来说,由于人体“生物钟”的作用,正常人群和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一天24小时当中血压的波动很大。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处于休息状态,副交感神经兴奋、新陈代谢减慢、心率减慢血压也相应降低,入睡后2小时血压可比白天降低20%左右,夜间2~3时血压降到一天中的最低点,至凌晨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促生长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血压又呈现上升趋势,上午8~9时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至下午4~6时达到另一峰值。故在24小时中,血压的曲线波动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状,这种现象与中老年人在夜间脑血栓和上午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有关。像这种在夜间(晚22时至次日6时)血压较白昼下降大于10%的高血压变化类型,称为勺型。这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在夜间的确不宜服用降压药物。如果这种病人在睡前服用降压药,那么2小时后也正是药物的高效期,这样就可能导致血压更大幅度的下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使血流缓慢,脑组织供血不足,血液中的某些凝血物质如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也极易黏附在血管内膜上,聚积成凝块。特别是老年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膜粗糙,则更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而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血压大幅度下降,也常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对于这类病人,每天的降压药应安排在睡前3~4小时服用。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夜间血压不降或下降幅度极小,称为非勺型,特别是有心脏、肾脏等器官损害的人,血压的昼夜波动幅度减少或消失,他们在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心、脑血管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如果在夜间不服用降压药物,高血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容易引起慢性损害,甚至导致心脏病发作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像这类夜间血压过高的患者,当然应该在晚上服用降压药物。
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夜间能否服用降压药物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常强调个体化治疗。由于高血压患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加上存在着病情、病程、脏器损害程度和并发症的不同,所以,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夜间血压变化情况,咨询专科医生决定如何服用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