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治疗慢性肝炎,很多人会推荐中医食疗的方法进行调理,因为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慢性肝炎的治疗的确可以通过食疗来调理,但并不意味可以胡乱进补,尤其不能在急性肝炎发作期间进补。
由于急性肝炎会出现一系列的湿热症状,如黄疸、厌食、恶心、呕吐、身体沉重、精神萎靡不振等,如果盲目进补,增加营养,就会助长湿热之邪。此时饮食应以清利湿热为主,清淡、易于消化,如食用豆浆、稀粥、水果、蔬菜等。这样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让肝脏行到适时的“休整”。而转化为慢性肝炎之后,才可以慢慢用药膳进行调补。
慢性肝炎究竟怎样食补? 如果认为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补,那就叫盲目进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一定要按照中医的理论,辩证分型,选用不同方法进补,才能收到保肝护肝、强身健体的效果。慢性肝炎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型,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肝区隐痛、恶心、嗳气、食欲差、大便溏、消瘦。可用疏肝理脾的药物制成药膳“淮山陈皮鸭”来治疗。
原料:鸭一只、陈皮10克、淮山药30克。调料少许。做法:把鸭宰杀后,去毛洗净,去掉内脏,将生姜5克、淮山30克、陈皮10克、苡米20克放入鸭子里,慢慢蒸烂。然后适当加汤,放入调味品,如姜、葱、蒜、酱油、味精等,即可服用。
2、湿邪内阻型:主要表现为腹胀、身重、困倦疲乏、胃口差、腿脚重、舌淡、苔白腻等。可用被祛湿的药物制成药膳“白术鳜鱼汤”来治疗。
做法:把一条400克左右的鳜鱼剖开,去内脏,放入砂锅内,加入白术15克、生姜10、茯苓10克,再适当放入调料,如蒜、葱、香菇、酱油、黄酒、胡椒等,煮到熟烂即可服用。
3、肝肾阴亏型: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手足心热、肋胁隐痛、低热、舌苔红、腰酸腿软等。可用一些补肝肾、养阴的药物做成药膳“枸杞麦冬汤”来治疗。
做法:瘦猪肉30克,洗净切细,放入砂锅内,加入枸杞子30克、麦冬10克、龙眼肉眼10克,一起煎熬至熟即可(枸杞子和麦冬要先氽水去味)。
虽然慢性肝炎治疗比较复杂,但是慢性肝炎患者一定要做好日常保健,在日常保健中一定要牢记十二字决——勿过劳、防感染、讲营养、常复查。
勿过劳
有的慢肝患者离开医院后不注意休养,结果使病情恶化、复发,个别人因一时纵欲或疏忽,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问题就出在肝脏病理修复远较临床指标复常缓慢得多。因此,慢肝患者在康复期内过早从事繁重的工作和较激烈的运动是不合适的。但也不必绝对卧床休息,如肝功能(血清转氨酶)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逐渐从事轻工作,然后逐渐增加工作量,直至恢复原工作。
防感染
慢性肝炎患者本已久病体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被名种病毒、细菌等致病因子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这样会使本来已经静止或趋于痊愈的病情再度活动和恶化。因此,患者在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应加倍小心,要适当锻炼,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
讲营养
慢性肝炎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不偏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牛奶、鱼虾等均可食用。要忌饮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忌过甜食;忌盲目进补,或不要随意轻信广告宣传的补品,以免损害肝脏或增加肝脏负担。
常复查
慢性肝炎患者可每3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半年至1年查一次“二对半”,每年检查1次B超,做1次甲胎蛋白,应当作为慢肝患者自我疗养中与医院联系的常规。此外要合理用药,目前肝病治疗药物种类较多,但并不是每种药物都适用于自己。例如:双鹤的复方益肝灵片,对于肝肾阴虚,湿毒未清引起的胁痛、纳差、腹胀、腰酸乏力、尿黄等症;或慢性肝炎转氨酶增高者治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