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是茶叶具有保健功能,茶饮料所含哪些成分?
茶多酚是什么?茶多酚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现在茶饮料五花八门,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红茶、铁观音茶……货架上各类茶饮料口味多达十几种。但这些茶饮料有何成分配料以及如何制成,大多数产品外包装上并未明确说明,相关成分指标标注也是含糊其词。
茶饮料中的主要原料“茶”的来源,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使用劣质茶叶。
这样的原料价格低廉,少数茶饮料生产企业会这样做。这种茶饮料中的有效成分非常少,其浓郁的茶香主要来自于后期所添加的香精。
第二类是使用茶粉。
目前茶粉有两大类,一类是超微茶粉,大多用于食品佐料,但也可以直接饮用,只不过泡后会留有残渣,超微茶粉的加工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就是通过物理手段把茶叶粉碎,目前一般加工后的超微茶粉有300目到1200目为多数。我们经常看到的日本抹茶其实也是超微茶粉。还有一大类就是速溶茶粉,其加工工艺和超微绿茶粉不同,是通过萃取手段提炼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属于植物提取物,超微茶粉可以完全溶于水,一般都是直接饮用的。目前许多茶饮料生产商都乐意用茶粉来生产茶饮料,因为用茶粉制作茶饮料就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加工极为方便。但是,通常用来生产茶粉的茶叶都不会是好茶叶,甚至许多小企业用的是低价收购的茶叶末和茶叶渣,所以很难保证其品质。
第三类是使用优质茶叶。
通过高温浸泡来提取其中的茶元素。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用优质茶原叶来浸泡提取其中的呈味物质和营养成分,这种方法制作的茶饮料质量最佳,但技术要求和成本较高,基本上很少茶饮料做到。
茶饮料配料表里看不出茶多酚具体含量
目前市场茶饮料配料表标注差异主要源于茶饮料两类不同的加工工艺。茶饮料一类是使用茶粉或浓缩液加入香精色素进行简单勾兑,营养价值较低;另一类是使用茶叶自然抽出工艺,通过茶叶浸泡尽可能多地提取出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维生素等有益健康的营养素,营养素相对丰富。“蕴含的乌龙茶茶多酚能够有助于解除食物中的油腻”、“采用先进技术保持高浓度茶多酚”……这些茶饮料上不乏对茶多酚有利健康的描述,但是产品中茶多酚具体含量如何,十几种茶饮料产品仅有一两种给出答案,多数产品并未明确标出。例如,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红茶茶多酚含量为180mg/kg,东方树叶绿茶茶多酚含量为480mg/kg。按专业的说法,茶多酚是衡量茶饮料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大多数人对此都不甚了解,更无从过问。
茶饮料只是茶粉和添加剂?
从这些茶饮料配料外包装的列表上大多写着:白砂糖、食用香精与柠檬酸钠、柠檬酸、安赛蜜、食品添加剂等成分。在配料表中与茶叶有关的成分,有的产品标注含有“乌龙茶叶”、“绿茶茶叶”,有的仅标注含有“茶粉”,还有的则标注“茶叶”与“茶粉”均有包含。
茶饮料茶多酚的具体含量有明确规定
其实,各类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应为多少,是有相关国标可依的。我国《GB21733-2008茶饮料》茶饮料国家标准中对茶饮料(茶汤)中茶多酚含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茶饮料(茶汤)中茶多酚含量应≥300mg/kg,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应≥500mg/kg;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400mg/kg;红茶、花茶茶多酚含量应≥300mg/kg。可是大部分茶饮料并不符合国家标准,少量有标出茶多酚含量的茶饮料也都低于国家标准,按规定只能归为调味饮料。
包装配料表不写清楚茶多酚含量只因含量太低
茶叶专家表示,茶饮料国标虽规定茶多酚含量,但没有强制要求标签上标注茶多酚含量,因此,部分企业在茶多酚含量上打起了“擦边球”,其深层原因在于茶多酚含量太低。
如何挑选健康茶饮料
1.有无标明茶多酚具体含量
许多茶饮料在包装过程中对茶多酚的具体含量没有明确标示,这种饮料大多数是不合格的产品。在选购茶饮料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楚茶多酚的具体含量,再购买。
2.看能量高低
许多人认为茶饮料中有茶,所以很健康,于是饮用茶饮料不加限制,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许多甜味的茶饮料,其中的热量都不低,丝毫不亚于碳酸饮料和果汁型饮料。以某种畅销茶饮料为例,其中100ml提供热量162KJ,一瓶饮料500ml,则含有热量810KJ,大约200kcal,如果每天饮用三瓶这样的饮料,其带来的热量相当于普通成年女性一顿晚餐的热量,这种产品还不是同类产品中热量最高的。所以,即便是茶饮料,也一定要看清它的能量高低。
3.看加工方法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是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目前市场上的茶饮料可谓参差不齐,就其加工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用茶粉或劣质茶汤,加入香精色素进行简单的勾兑,这类产品品质低劣,谈不上保健价值,基本上可以称为“茶味饮料”。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