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糖尿病及药物治疗误区三则

转载 来源: 好大夫在线 2012/10/23 12:09:33 举报/反馈

  作为内分泌科医生,天天要给糖尿病患者治病,可是昨天偶闻一位30岁的女同事患上糖尿病,仍不由得暗自感慨一番,糖尿病患者真是越来越多!可能部分是因为经常见面却不知情的原因吧。

  几十年前糖尿病很少见,为什么现在成了流行病?主要是因为基因的进化赶不上人们生活方式的骤然变化。现代人的基因,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祖先们东奔西跑,打猎觅食,所获食物,勉强果腹,勉强维持生存。所吃下去的食物,充分转化为能量,供祖先东奔西跑。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能量需要胰岛素作为催化剂,因为食物少,活动多,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也高,胰岛素的需要量就相对较少。经过这么亿万年进化下来的基因,不需要指导机体生产很多胰岛素,但是足以满足祖先健康生存的需要。

  近几十年,人们用不着东奔西跑,只需要刷卡,或者从皮夹里取出钞票,好吃的食物要多少有多少,胰岛素需要量大增。同时人们又不再需要东奔西跑,经常坐着办公,能量消耗摄入多却消耗少,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阻碍胰岛素发挥作用,进一步降低胰岛素的利用效率,胰岛素更显不足。亿万年进化出来的基因决定了胰岛素的产量有限,完全跟不上生活方式的骤然变化。于是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血糖积聚在血液中,不能进一步转化,糖尿病由此产生。

  所以,提起糖尿病,几乎是尽人皆知,不是老爸、老妈有,就是亲戚、朋友或领导有。可是,即使是这样,关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某些认识误区仍广为流传,尤以下面几则最为典型。

  一. 误区首推打胰岛素上瘾。

  上瘾经常和毒品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问题最好从胰岛素与毒品的比较说起。

  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是人体内原本就有的物质,是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组成,笼统地讲与蛋清、猪肉、牛肉等一样都是蛋白质。但是它是一种神奇的、与众不同的蛋白质,历史上四次诺贝尔奖均与其有关。能够令人上瘾的毒品属于生物碱,是一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体内,对人和动物有强烈生理作用的含氮碱性物质。可见,胰岛素与毒品有本质上的不同,更不要说上瘾。

  胰岛素作为目前所知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有什么作用呢?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人体仿佛一部发动机,需要燃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获得能量,维持生命的活力,胰岛素恰似葡萄糖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是维系生命的纽带,没有它,生命就没有用以维持活力地能量,生命的链条就不得不中断,这就是胰岛素的作用。相比之下,毒品上瘾是由外部摄入,是人本身滥用的结果,可产生伴随着疯狂幻觉的欣快感,危害健康、为害社会。

  健康的生命着需要新鲜的空气吗?健康的生命着需要清洁的饮水吗?如果没有空气、没有水,人还能活吗?答案都是肯定的,胰岛素就像新鲜的空气、清洁的饮水一样,是健康的守护神。健康人体内自己生产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胰岛素生产系统有问题,需要从外部补充一点而已,仅此而已,有何上瘾呢?患病的机体需要,维系健康的正确、有效治疗手段罢了。

  道理是这样,很清楚了。可是这个谬论流传甚广,遗毒极深。经常看到需要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忧心忡忡地问内分泌医生:“大夫,听周围人说打胰岛素上瘾,打了就撤不下来了,是吗?我还是别打吧!”其实,这些糖尿病患者只需坐下来细细想想:究竟“周围人”是专家,还是“内分泌大夫”是专家?究竟是“周围人”可信,还是“内分泌大夫”可信?究竟是所谓“上瘾”重要,还是“健康和生命”重要?

  二. 二甲双胍伤肾。

  二甲双胍,化学名称是1,1-二甲基双胍盐酸盐,历经50余年临床应用的检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大内分泌医生的认可和肯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是糖尿病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是,经常有需要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满腹疑虑和不安地发问:听说二甲双胍伤肾伤得厉害,是吗?还是换个药吧?

  二甲双胍伤肾吗?

  不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0年的应用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怎么会伤肾呢?这是误传。真实的情况不是二甲双胍伤肾,二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服用二甲双胍。因为肾功能不全影响二甲双胍的排出,所以在肾功能减退时使用二甲双胍可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具体的讲,糖尿病患者血清肌酐水平男性超过1.5毫克/分升,女性超过1.4毫克/分升,或者肌酐清除率异常时禁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伤肾与肾功能不全时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一眼看去二者有那么一点点相似,可是二甲双胍伤肾本质上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误传,是错误的不足信。

  也许会问我:是药三分毒,怎么能说二甲双胍不伤肾呢?

  是药三分毒,是几乎所有药品的共性,食盐吃多了还能致人于死地呢,更何况药品。从这个角度讲,二甲双胍与达美康、美吡达、唐适平等一样,有其适应症、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但是不比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更“伤肾”。

  三. 中药降糖,偏方根治糖尿病。

  老贾是离休干部,患糖尿病多年,坚持不用口服降糖药,不打胰岛素。那是不是老贾病情轻,单单控制饮食就可以了?不是。那他怎么控制血糖?吃中药。他每月花2-3千元从西北某市邮购中药服用,自称血糖控制得还可以。

  中药能降糖吗?根据内分泌专家看法:似乎多少可以降一点,但是靠它治疗糖尿病靠不住。动物试验表明有些中药确实多少有些降糖作用。

  糖尿病病情轻得时候,单纯控制饮食就可以降血糖,收到良好得疗效,不需要任何药物。真正到了学要口服胰岛素活着打胰岛素得程度,某些中药的有限降糖作用是不够用的。那么为什么为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依然在吃中药且血糖控制得还可以?据内分泌专家推测:很有可能这些中药里参了西药,而且打着中药的幌子卖高价。

  与中药降糖类似的情况是许多广告宣传“偏方根治糖尿病”。刘大妈患糖尿病病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中,大妈不停地尝试各种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大妈的女儿在上大学,反复告诉妈妈:治糖尿病要去大医院,不能相信小广告。也许是年纪大了思想固执的原因,刘大妈听不进女儿的劝告,还是相信那些小广告,背着家人到小胡同里“根治”糖尿病。什么结果呢?大妈经常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急诊送到大医院抢救,而且最后一次再也没能够出院。若非听信小广告,大妈完全可以高高兴兴再活几十年,抱抱孙子,抱抱孙女,多幸福啊!可惜一切都晚了。

  经过近几十年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很丰富,信息很丰富,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寻医问药方面也是这样,医疗广告满天飞,左邻右舍众说纷纭,甚至患者及其家人都意见难以统一,很是需要去伪存真,辩明是非,以免耽误了治疗疾病的宝贵时间。

(责编:严毓芳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误区是什么?

你好,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误区,对于普通人来说,粥是很有营养的食物,但糖尿病患者就不太适合吃粥了。这因为粥里的淀粉是完全化开了的,粥里的淀粉会更容易被吸收,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下降,经常吃粥很容易会导致血糖飙升。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还是少吃粥比较好。

Q:糖尿病患者容易陷入哪些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不以为然。一些症状较轻或根本没有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误区之二:悲观沮丧。糖尿病患者几乎天天都要服药、打针或者上医院,于是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  误区之三:恐惧焦虑。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性疾患,而且并发症较多,糖尿病患者恐惧失明或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更恐惧减寿和死亡。    误区之四:药物万能。过分依赖药物或迷信药物。  误区之五:抗拒对立。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对医务人员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  误区之六:矫枉过正。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甚至导致昏迷。  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而通过适当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良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Q:糖尿病患者容易陷入哪些心理误区?

误区之一:不以为然。一些症状较轻或根本没有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  误区之二:悲观沮丧。糖尿病患者几乎天天都要服药、打针或者上医院,于是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  误区之三:恐惧焦虑。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性疾患,而且并发症较多,糖尿病患者恐惧失明或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更恐惧减寿和死亡。    误区之四:药物万能。过分依赖药物或迷信药物。  误区之五:抗拒对立。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对医务人员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  误区之六:矫枉过正。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甚至导致昏迷。  社会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情绪可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而通过适当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良好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能增强患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