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辨清三大秋燥 早喝盐水晚喝蜜汤

家庭医生在线 2012/9/8 16:02:49

  秋分前后 人体最易感受燥邪。

  常见的燥邪大致分为温燥、肺燥、肠燥和凉燥四种。对秋燥的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用药。温燥:燥邪伤及肺卫时,会出现鼻咽干燥、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时要注意,燥邪伤肺有温、凉之别。一般来说,初秋时气温还没有明显下降,这时多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至痰中带血,舌干苔黄等“温燥”表现。可选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蜜炼川贝枇杷膏或二母宁嗽丸。

  凉燥: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凉燥”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喉痒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时可用润肺止咳的杏苏止咳颗粒。

  肺燥:燥邪入侵,鼻咽常是最先受累的地方,因此当出现鼻燥咽干、咽喉痒痛时,就需及时应对了。此时不妨自制五汁饮缓解燃眉之急。五汁饮即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调匀凉服或温服。梨汁清肺、荸荠汁清热化痰、鲜芦根汁清胃、麦冬汁润肺生津、藕汁清热止渴,五汁合用能生津润燥止渴。但要注意,五汁饮甘寒,不宜多饮,脾胃虚寒的人最好温服。

  肠燥:中医学认为,大肠与肺关系密切,燥邪耗伤津液、损伤肺阴,会进一步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而表现为“肠燥便秘”。大便秘结伴有小便黄少,可选用能润肠通便的麻仁润肠丸;伴有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者,还可以选用有润肠通便兼健胃消食作用的麻仁滋脾丸等。

  推荐:早喝盐水晚喝蜜汤

  一场秋雨后,秋天的气息更浓了。“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主秋令,最易伤肺。

  对付“秋燥”,王仕鑫建议首先要多吃有营养的物质,如百合、银耳、绿色蔬菜、白萝卜、莲藕、荸荠、香蕉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还要多喝水、粥、豆浆。预防秋燥也可以用苹果、梨煮水喝,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还可以吃一些润燥的中药,如用沙参、麦冬、云竹、百合等做药膳(粥或汤)。

  防秋燥还要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饮食宜偏寒凉,多吃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

  此外,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保暖;洗浴不宜用碱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还应注意多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中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喝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晚上喝蜜水,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责编:吴燕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