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上述部门曾经计划推出该标准,但是受到了来自企业的巨大阻挠。目前市场环境更加恶劣,“比如花生油含量不足10%,却命名为花生油调和油,以期获得高额利润。这一现象钻了法律空当。”近期刚刚与上述部门讨论该现象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此外,在调和油中充斥低质低价的棕榈油甚至是动物油现象也愈演愈烈。这皆因为中国没有调和油国家标准。
舌尖上的潜规则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条法规对调和油市场进行规范,而目前,国内调和油市场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40%。
调和油概念源自多年前,国内第一大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向市场推出1 1 1概念的调和油。
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条法规对调和油市场进行规范,因而,很多的厂家发觉了调和油的秘密,目前,国内调和油市场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40%。
“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调和油的利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大豆油。”一位央企人士向记者透露,“所以调和油的份额在逐渐扩大。”
该人士表示,“在目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
而相比较调和油而言,“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由于调和油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调和油的定价和销售量都已经非常稳定。
而调和油与纯大豆油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呢?上述人士透露,“两种油品的差距是极其细微和隐蔽的。”
比如花生调和油,“可以断言,市场上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过10%。但是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价格却可以提高。”
记者观察到金龙鱼5L花生调和油的价格是69元,同等规格纯大豆油的价格是63元,纯花生油的价格5L包装的是111元。
按照此价格,只有在花生油含量在10%或者以内,才能够符合花生调和油的价格,并且实现盈利。
记者采访相关金龙鱼人士,对方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但是表示,“我们每一款调和油的配方都是在相关机构进行备案的。”
同时,该人士表示,“与中小品牌相比,金龙鱼的做法已经属于非常规范的做法。”
与此同时,作为花生油销量最大的山东鲁花品牌,记者同样看到有花生调和油进行销售。但是,鲁花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花生的调和油我们早就不生产了,现在主要生产坚果调和油。”至于花生调和油不生产的原因和坚果调和油中的大豆油比例,该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
在鲁花坚果调和油的商标上显示,主要成分是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核桃油、山茶籽油、葡萄籽油,5L包装的售价是89元。
根据新国标要求生产食用油企业产品标签上应“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但是调和油几乎没有企业注明比例。
国家标准遭遇利益争夺
“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
其实,无论是金龙鱼还是鲁花,怎样勾兑其调和油产品,都并没有违反国家的标准,相关机构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制约。
因为以更好的油品对产品进行冠名,优质油品的比例哪怕再低,也不足为过——国家尚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就着手制定相关的标准。还邀请了益海嘉里等比较大的企业参与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便是调和油比例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得以冠名。
“当时,有人提出了比如花生油达到30%,才能叫花生油,也有人提出需要达到33%的比例,才能冠名花生调和油,甚至有人提出,调和油中,比例最高的油品,才能被叫做某某调和油。”参与讨论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记者看到2008年曾经讨论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讨论稿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让步,即只要标签中标出各种油品的比例即可,但是,现在几乎所有调和油中,都没有针对消费者的比例标示。
“如果消费者知道,他们买到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不足10%,他们还会购买吗?”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
“所以,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
记者获悉,在今年下半年央企中储粮将推出小包装调和油,与此同时,相关机构极有可能借助央企的力量,推动该标准的出台和执行。但是,这一消息并未获得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答复。
大豆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向记者表示,“业内有关于调和油的讨论和潜规则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年,这里隐藏了很多问题。”
刘登高认为,这一现象必须要解决的是,“这几年,大豆的价格越来越高,比大豆更为廉价,更不健康的食用油,正在进入小包装油的市场。”
刘登高所指的有油品便是棕榈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三高人群最多的国家。
以前,棕榈油通常用来制作方便面和糕点等食品工业,“现在棕榈油通过调和油标准的漏洞,被添加到调和油中,登上了餐桌,已经非常危险了。”刘登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