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尤其是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年呈迅猛泛滥之势。媒体上盛传着各种惊人的数字,我想,这些数字不可能很准确,因为很难对此作精确的统计,但公款吃喝浪费惊人是无疑的。因为,许多国人都耳闻目睹过一些公务人员如何用公款胡吃海塞。
全世界几千个民族,几百个国家,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吃的。这是因为中国这块地方,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时断时续地面临着无法填饱肚子的苦难和恐慌。一旦有了条件,就大吃大喝,是对饥饿的一种报复性补偿。你看那些在饭店里呼幺喝六,拼命吃喝的人,真的很像刚从饿鬼道转世似的,一点不讲营养的合理,不顾对身体的伤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根本不是鼓励大吃大喝,而是对于精致生活的一种赞赏。孔子一生常吃的,不过是生姜和黄酱一类普通食物,而不是山珍海味。他根本没有提倡饫甘餍肥,相反,却曾明确地指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点素菜,也没有鸡汤什么的,喝点凉白开,就可以乐在其中,为什么?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精神活动上,放在了追求自我道德完善上。亚圣孟子反对吃喝的态度更坚决。他认为,吃饭不过是养身体,重要的是养心志,养身体是“养小”,养心志是“养大”,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他把喜欢吃喝的人称作“饮食之人”,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而失大也”。他曾严厉批评他的学生乐正子,说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之道是用来吃吃喝喝的。孟子把吃饭的时候摆满满一桌子菜叫做“食前方丈”。他曾表明心迹,说:“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可见,中国古代的圣人并不赞成大吃大喝,现在的人企图从古圣人那里寻找吃吃喝喝的根据是徒劳的。
大吃大喝是帝王高官们的享乐方式。历代的帝王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位能够过俭朴的生活,汉文帝算是一位。末代王朝满清大概是最没有出息的,遗留下来的满汉全席据说有108道菜。可气的是,从电视上知道,有人又将其发扬光大,很骄傲地宣布,现在他们能提供200多道菜的满汉全席了。这简直是发昏。这样吃法不但无益于健康,反而是对健康的戕害,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是对平头百姓的嘲弄。这不是在继承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文化又是什么呢?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值得研究,但过于奢靡就成了糟蹋。许多国家的人都把精神放在饮食之上。西方人吃饭很简单,但讲究营养。英国近代诗人沃兹华兹有一句著名的诗:“简朴其生活,高远其心志。”印度人吃饭也极其简单,尼赫鲁也有一句类似的话:“物质要贫乏,精神要丰富。”中东地区的饭食也很简单,因为根据伊斯兰教教条,吃饭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生命,倘若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吃喝,那是对真主的不敬。我们的东邻日本,吃饭也很简单,他们一天到晚奔忙,把吃饭这样的事情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所以才有近代的快速崛起。而我们声称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礼仪之邦,一些人却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追求上,放在事业上,放在子孙后代的福祉上,在饮食方面不但不依照古圣贤的教训行事,反而歪曲他们的言论,还要为胡吃海喝找根据,这叫什么出息?
当然,人生在世,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禁欲主义不必要,也行不通,平常过日子,把吃的东西弄得精致一点并没有错。清代戏剧家李渔不算富人,他是靠写书和编剧生活的,自称“赤贫”。但他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一个能将生活作艺术化处理的人。他说,素菜有时候可以比鱼肉还要好吃,关键是要新鲜。据他说,一般的素菜,在城市里也能栽培,只要屋旁有一块空地或一个院子就可以,随摘随吃,鲜美可口,唯独竹笋,“则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吃笋能吃出城市所产和山林所产的区别,没有一点本领是做不到的。问题是,他会生活,也会工作。他著作等身,尤其对戏剧的研究,同时代无人可比,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胡吃海塞的人,糟蹋了巨额纳税人的钱,能给后世留下点什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