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春困”小妙招。

过度手淫危害大?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包皮过长影响受孕?

男性40岁性欲下降?

最近搜索

阿司匹林为1918流感横行祸首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09-10-29 10:51:14

  1918年发生的流行性感冒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它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五千万人死亡。但回顾往事,有些人或许并不是死于流感病毒,而是死于治疗流感的药物阿司匹林。

  来自美国的KarenM·Starko博士曾发表文章认为阿司匹林的过量使用可能会产生致命性的后果。曾经,高剂量(今天被认为是过量的)的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而阿司匹林过量所产生的症状很难与感冒的症状相区别。

  当年,在为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工作的病理学家中,不止一位认为在对一些感冒不久就死亡的病人尸检时发现的肺损伤范围很小,不能将死因归咎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感冒可引起病毒性肺炎,这多是感冒死亡的原因),他们认为肺中大量的血水性液体肯定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过,Starko博士承认她手头没有尸检报告或其他文件资料能证实阿司匹林就是问题的原因。她希望能查阅到完整详细的记录,比如军方的档案。

  但对于1918年的感冒流行,在分析可能导致死亡的许多因素时,Starko博士写道,出于数个原因的存在包括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汇总,阿司匹林都表现出极大的可疑性。1917年二月,拜耳公司在美国的阿司匹林专利保护失效,其他的制药商开始进军这个利润丰厚的药品市场。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拜耳公司开始铺天盖地的做广告,向大众宣扬自己所生产的药物纯度高,质量更好。而当时,正是流行性感冒肆虐即将达到顶峰的时候。而在拜耳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的包装上却不包含任何关于药物毒性的警示,也很少有指导病人如何服用的说明。1918年秋天,面对着传播广泛且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致命性疾病,美国卫生局局长和美国海军推荐将阿司匹林作为症状性治疗药物。军方进而购进了大量的阿司匹林。

  当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建议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为每三小时1000毫克,这约相当于在24小时内吃25粒325毫克的药片。这一剂量大约是如今公认每天安全剂量的两倍。

  而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十分复杂,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完全了解,其服用剂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把阿司匹林每六小时的服用剂量翻倍的话,可以导致体内药物的残留量上升四倍。即使是每天服用很低的剂量,如每天六到九粒标准药片连续数天,在一些人中也会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达到危险水平。美国田纳西大学的药学教授PeterA.·Chyka说,那时人们对安全剂量知之甚少,医生们通常只是简单的一味提高剂量直至出现中毒表现。

  尽管对一小部分人死于阿司匹林过量这一说法心存怀疑,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流行病学家DavidM·Morens博士说这一文章难能可贵,因为“这篇文章努力去发现可能涉及到的环境或宿主因素,”他说,“我们还无法仅用病毒感染本身来解释所有这些年轻成年人的死因。”

(责编:林嘉豪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药品可以怎样分类?

你好 1 按药品性质不同可分为新药,特药和普药.新药是指我国从未生产过的药品或已生产的药品但其增加了新的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或改变了剂型.特药指因药品本身副作用较大由国家实施特殊管理的药品,如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普药即普通药品,是指除新药,特药以外的一般性临床用药. 2 按药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可分为传统药与现代药传统药一般指各国历史上淬下来的民族用药.现代药泛指汉代各国广泛使用的非传统药物. 3 按药品功能可分为预防性药品,治疗性药品和诊断性药品.预防性药品是指明和于预防某些疾病发生所使用的药品,如各种疫苗等.治疗性药品是指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使用的药品,治疗性药品在现阶段是药品的主导部分.诊断性药品是指明和于诊断各种疾病而使用的药品,如化验用试剂等. 4 按药品的使用部位可分为外用,内服和注射药.外用药指皮肤表面用药.内服药指各种口服药.注射用药指各种直接输(注)入人体血液的药品.

Q:精神药品指什么?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依据精神药品使人体产生的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精神药品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 我们比较熟悉的药品如咖啡因、安钠咖、去氧麻黄碱(甲基苯丙胺,即冰毒)就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巴比妥、安定、三唑仑等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

Q:雅施达培哚普利片是进口的药品吗

你好,雅施达培哚普利片是进口的药品。在药效上,国外药品的标准有些高于国内产品,在纯度、吸收等方面比国产药品要高。所以,两种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国产的药品逊于进口药品,但是,进口药品要比国产药品要贵,所以,建议患者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选择服用的药品。意见建议:患者注意自我测量血压,一周2次是至少的。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