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为何新妈妈奶水不足? 怎么做可以刺激乳汁分泌?

家庭医生在线 2017/7/31 15:45:29

每年8月1日至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是由世界母乳喂养行动联盟组织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关于母乳喂养,量少或没有乳汁的妈咪要想实现母乳喂养怎么办?

什么原因会导致乳汁分泌不足呢?

妈妈分娩后,身体在垂体生乳素激素及催产素的共同作用下开始泌乳。婴儿的吸吮和乳房排空有助于产妇启动泌乳。母乳喂养方法的不当以及妈妈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正常的乳汁分泌。妈妈感觉母乳供应不足、情绪紧张、乳房痛感及乳头不适、需要返回工作岗位等。其中乳汁分泌不足是影响母乳喂养最大的因素。

针对新妈妈乳汁不足的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产科护士长周燕莉长给我们提供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确保正确的哺乳姿势、含接和有效吸吮。出生头三天,双侧乳房交替哺乳;

增加哺乳次数,缩短两次哺乳的间隔时间,保证每天8-12次有效哺乳;

母亲保证充分的休息,和宝宝同步睡眠,保证液体的摄入;

不使用奶瓶,代乳品及安抚奶嘴;

除了对于自身奶水量信心不大外,很多妈妈对自己的奶水质量也抱有怀疑的态度,其实,大可不必,周燕莉护士长介绍,在社会文化里,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食物或食谱可以催奶,但是吃得多并不会产生更多的乳汁,吃得不够也不会减少乳汁的产量,所以,并不需要刻意吃任何食物来生产足够有营养的乳汁。乳汁产自血液,如果没有血液质量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担心乳汁的质量问题。妈妈们还会将宝宝的哭闹归咎于某种食物,为此,她们冒着营养不全的危险,也会停食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其实,妈妈们无需在饮食上走极端,但是在最初的一个月,妈妈最好少接触咖啡因。随着宝宝胃肠道日渐发育成熟,也不需要害怕引起宝宝不适而忌口,可以慢慢恢复到母乳喂养前的饮食习惯。

(责编:王春兰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乳房一直很软,是奶水不足吗?

这样的情况可以说与乳汁不足有关,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牛奶不足,母乳喂养的母亲首先应该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保持快乐,尽管牛奶量很少,但也应该坚持按需喂养婴儿。乳制品母亲应适当安排日常生活,不要过度疲劳,睡眠充足;饮食营养丰富,多喝鸡汤、鱼汤、骨汤、鲫鱼汤或猪脚汤;口服多种维生素;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中西药物或针灸疗法。每次母乳喂养时,让宝宝充分吸一侧胸部,然后吸另一侧胸部,直到自动放弃;下次胸部开始,轮流更换胸部两侧,使胸部两侧获得相同的刺激机会,促进胸部乳汁分泌

Q:没有奶水,或奶水不足如何母乳喂养?

事实证明,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极少数人,真正是由于身体原因(如先天性乳腺发育不良等),导致泌乳量不够,甚至无奶的。  可见,要解决开奶,乃至增加乳汁分泌量的问题,首先要有一颗坚定而自信的心。民间有句俗话:“每个妈妈都是一头母牛。”从医学角度理解,即所有妈妈均可分泌足量的乳汁来满足婴儿的需要,这是哺乳动物,也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宝宝刚出生的几天,也许奶水很少,宝宝由于不懂吸吮或其他原因导致吸吮失败时,妈妈尤其不能丧失信心。因为一时心软,哪怕只是每天用奶瓶喂1~2次奶,也很容易让宝宝形成对奶粉的依赖;宝宝可能不愿意再费力吸吮奶头,奶头刺激减少,奶水也会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母乳喂养最终失败。     其次是要注意喂哺的方法和技巧。民间向有“奶不胀不抱崽”一说,但新生儿在出生后20~50分钟正处于兴奋期,其吸吮反射最为强烈,因此,及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尽早让宝宝与母亲接触,才更有利于母乳分泌。因为当宝宝吸吮时,对乳头的刺激作用会反射到妈妈的脑垂体,妈妈体内将产生更多的泌乳素。此后,随着母婴接触的日渐频密,这样的吸吮反射不断得到强化,母乳分泌才会达到更理想的水平。此外,由于夜间催乳素的分泌要比白天多,故坚持夜间哺乳也是促进乳汁分泌的办法之一,特别是半个月以内的宝宝,夜间更应坚持喂奶2~3次。   再次,母乳的质和量,还与乳母的饮食和精神因素息息相关。坚持均衡饮食,合理补充营养;同时配合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劳,对母乳喂养均大有裨益。

Q:产后奶水不足怎么办?

产后奶水不足是哺乳期的妇女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有的人是天生的奶水不足,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没有办法促进乳汁的分泌,这种情况只能是断奶给孩子进行奶粉喂养,此外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要能多喝点水,特别是多喝的汤类物质,要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下奶的药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