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物失效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饮食和运动不合理、合并其他疾病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使得药物难以发挥作用。例如,病程较长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胰岛功能越来越差。 2.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种降糖药,身体可能产生耐药性。像磺酰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可能减弱。 3.饮食和运动不合理: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或运动量过少,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即使服用降糖药,也无法有效降低血糖。 4.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升高,原有降糖药失效。 5.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可能影响降糖药的疗效。比如,糖皮质激素会升高血糖,减弱降糖药的作用。 总之,当口服降糖药失效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严格控制饮食和合理运动治疗的同时,口服药物治疗药量已达到日最大剂量而血糖仍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则称为口服药失效,它可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 当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不足以控制血糖,开始使用口服药物(主要是磺脲类药物)治疗,并已连续治疗4~6周,而空腹血糖仍然大于14mm0l/L,即为口服降糖药原发性失效。这种情况占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5% ~10% ,多见于糖尿病确诊时间晚、胰岛功能已经衰竭的患者。 口服药物治疗一年以上,血糖控制一直尚可,最近2~3个月内,虽然口服降糖药使用量已经达到日最大剂量,同时一直配合饮食及运动治疗,而空腹血糖仍然大于7.8 mm0l/L,称为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 5%~10% ,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5 年,有约30%~40% 的患者发生继发性失效。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 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磺脲类药物对胰岛β细胞的过度刺激,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是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其次,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这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明显。此外,不注意饮食控制、缺乏运动、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比如将同属磺脲类的两种降糖药物联用、存在应激情况(如感染、急性心脑卒中、严重外伤、大手术等)或同时应用具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避孕药)等,均有可能导致口服降糖药物失效。为了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首先要早发现、早治疗,把血糖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减缓胰岛功能的衰竭;其次,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证实,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有利于保护胰岛功能;第三,不要单一过量服用磺脲类药物,主张不同类药物早期联合应用。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患者,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 β 细胞功能有可能明显改善,并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以至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当然,如果患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几无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也有少数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者联用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后,药效又重新恢复,这可能与这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与医生一道分析查找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联合用药、采用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治疗等。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通过调整治疗方案,血糖同样会得到良好控制。
一般需要做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耐量实验、随机血糖的检查。
根...
朱延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就是说:如果父母及血缘亲属中有糖尿...
朱延华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除了部分由于长期口服降糖药已导致药物失效的患者再也离不开以外,其他患者过了急性期后...
曾龙驿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口服降糖药虽然常用于2型糖尿病(以往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必须与饮食以及体育...
邵豪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
在生活中应注意限制食盐的摄入,有研究表明,过多摄入盐分可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糖尿...
周佩如 副主任护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注意合理安排餐次,即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少量多餐,每日至少进食3餐,最好进食4~6...
周佩如 副主任护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