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综合介入科治疗团队,完成一例复杂Stanford-近端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全程运用微创方法,耗时近4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据介绍,这是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综合介入成功首次开展高难度微创介入四级手术。
37岁的王某(化名)因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就诊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初步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导致急性胸痛患者高死亡率的“四大杀手”,其中之一就有主动脉夹层。急诊科医生第一时间将病人转运至放射医学科进行胸部血管增强扫描,同时下达病危通知并马上联络综合介入科、心血管内科及医学影像科医师进行会诊。
放射科值班医师危急值报告
多学科会诊
放射医学科李龙主任根据CT图像判断:该患者为为复杂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近端B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
主动脉就像是一条大河,有很多支流,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等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分支。该患者主动脉撕裂,既往多年高血压病史,随时都有破裂风险,同时身体里的这条大河在“弓部弯道”处还同时累积头部和上肢的重要动脉,情况不容乐观,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在这一段植入一个带膜的支架封住破口,同时保障患者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的通畅不受影响。
此前,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尚未开展有关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植入并原位针刺开窗术,按照既往的惯例,这位患者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外科开刀行分支动脉搭桥同时进行主动脉置换或者支架植入,但外科开刀创伤大,风险高,且患者及家属一般都难以接受。
如何全微创地同时保住两条分支动脉,避免患者开刀之苦,综合介入科李龙主任与团队成员(周元敏主治医师、劳永浩医师)争分夺秒进行详细的讨论并设想各种方案可行性、风险性及费用等,决定采用“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植入并原位针刺开窗术”。
为确保手术安全,再次对影像资料精准测量,并联系麻醉科在全麻下实施紧急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其它问题,但是都迎刃而解,最终手术取得成功,患者转危为安,并于近日康复出院,共住院8天。
术前
术后
李龙教授介绍,该手术有两个创新亮点:一是通过左颈总动脉穿刺技术。将常规保护左锁骨下动脉的Castor支架分支放进左颈总动脉。该技术较少医生尝试,主要原因是有穿刺风险和术后止血风险。二是对被Castor支架封闭的左锁骨下动脉进行原位开窗。即通过“捅破”口子的方案恢复血流。根据经验及体表投影,在透视引导下,使用微穿刺针对左锁骨下动脉进行穿刺,并在胸主动脉支架上左锁骨段刺破一个天窗,完成了左锁骨下动脉的原位开窗并植入一枚裸支架。手术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所使用的器械却非常简单,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为病人节约了治疗费用。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李龙主任介绍,本病极为少见,发病率每年为十万分之一至二十万分之一。因主动脉临近心脏,压力往往较大,夹层一旦破裂,心脏的血流便会急速从裂口流出,最终发生失血性休克或心包填塞而猝死。一般出现主动脉夹层而送医的患者,48小时内死亡率达到50%,每增加一小时死亡率上升1%。因此,一旦发现出现主动脉夹层,必须及时送医院抢救。
(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