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因为各种原因,晚婚晚育,无法在最佳生育年龄怀孕生子,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最近60多年来人口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多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育,今年两会也传来不少好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指出,关于生不出问题,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在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表示,建议在特定条件下允许未婚女性冻卵;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建议,应增加各省市有资质的生殖辅助机构设施……
默克中国医药健康董事总经理张巍,则以默克在中国的深入实践认为,维持人口适度增长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一个庞大的、不应被忽视的、生育意愿强烈的不孕不育人群;辅助生殖不仅可以帮助该人群 “成为父母”,更可以在助力人口生育问题上起到战略支撑作用。
正如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议,加快释放辅助生殖应对人口生育问题的战略价值,仍需集思广益,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生育政策深入推进,辅助生殖将大有可为
毋庸置疑,在国家人口和生育政策从“计划生育”向“支持生育”加快转变的背景下,重新定位辅助生殖的人口学、社会学价值,正在成为共识——辅助生殖应在国家人口生育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首先因为,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婚育年龄的推迟,不孕不育症患病率持续走高。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协会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的12%~15%,且仍在持续和加快上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不孕不育夫妻人数在2020年达到了5050万。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不孕不育人群的辅助生殖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但同时,可有效解决“生不出”痛点的辅助生殖,2018年在我国的渗透率仅7.0%,远低于同期美国的30.2%和欧洲的35.2%。
超5000万的不孕不育人数与7%的辅助生殖治疗渗透率之间巨大的差距,包含着我国有效应对人口生育挑战的显著潜力。令人欣慰的是,我国辅助生殖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能够提供的总体技术服务量和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领域,还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在中国辅助生殖需求增大和技术的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作用下,预计2023年中国的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将达到9.2%。
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将帮助数十万生育意愿强烈的家庭离抱婴更近一步,也将与国家维持人口适度增长的战略目标同频合拍。
加快破除行业痛点,助推辅助生殖高质量发展
潜力虽巨大,但行业发展的痛点也不容忽视。这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辅助生殖领域的市场领导者,默克已深耕中国90年,默克中国医药健康董事总经理张巍对于中国市场的前景表达了振奋和信心。而提及行业发展的痛点,她也直言不讳地表示,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是不孕不育患者对疾病存在一定程度的 “病耻感”,加之对辅助生殖的认知不足,导致“旋转门”现象的发生,患者从确诊到就诊的时间间隔长、就诊率低。据IQVIA分析数据显示,有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指征的不孕不育患者平均需要2.7年才能进入辅助生殖机构治疗。二是辅助生殖的相关规范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人口环境和人口政策进行调整。第三,全国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的辅助生殖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建立全国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辅助生殖技术进行规范、统一、精准、高效的管理。最后,我国辅助生殖的供需平衡和合理分布仍有待加强。
破解上述痛点,既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亦需要行业参与者与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发力。深耕中国多年的默克,秉持“齐心为病患”理念,依托国家、临床专家以及产业等各方力量,从创新药物引入、实验室技术拓展、数字健康生态探索、医联体的构建推动、创新合作模式突破、疾病知识教育普及等多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并将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2年,默克辅助生殖药物首次纳入北京普惠健康保用药权益,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城市惠民险的创新举措。据悉,2023年其将继续完善北京普惠健康保辅助生殖用药权益,更方便患者享受用药权益,进一步提升药物可及性,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