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一60岁老人在中通快递分拣中心工作中猝死。21日,宁波人社局表示,60周岁不属于劳动者范畴,如果没缴纳工伤保险,就不能认定为工伤。
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在猝死中占比达70%。非心源性猝死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比如肺栓塞、哮喘等引发的猝死。
猝死平均抢救成功率,中国不到1%,美国也不到2%。因此,预防猝死是重中之重。猝死前究竟有没有征兆呢?珠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石理表示,过去一直认为猝死是没有征兆的,但随着近年来心脏骤停后被抢救成功的病人增加,通过对这一部分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猝死也有先兆。比如,在猝死发病前几周,有的病人会出现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在发病前几个小时,有的病人会出现剧烈的胸痛、心慌、眩晕等。因此,市民若发现自己出现上述先兆症状,应引起重视,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定义为平常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突发自然疾病而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脑血管疾病、过敏、中毒等。其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据2015年9月17日第十五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两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据报道,心源性猝死是指原来没有或患有心脏病的人群突然意外死亡。从医学上讲,没有像车祸、暴力损伤等的任何外力作用,由于自身原因、在一个小时之内突然死亡的,都叫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心脏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一些人废寝忘食的工作,过度疲劳,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紊乱和电解质紊乱,这些都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而超过8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心动过速、室颤或者是心脏骤停引起的。
心源性猝死预防
1。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对冠心病的猝死尚缺乏准确和特异的近期预测指标,部分冠心病患者猝死前从无冠心病的表现。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等,对冠心病发病和冠心病猝死发病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目前国内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这是最根本预防冠心病猝死的措施。
2。加强猝死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建立完善的急救系统
目前,我国在医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不理想,尤其在院前复苏成功率更低,须努力设法提高复苏的成功率,致力于找到一种对院内外心脏骤停患者均能有效提高重要脏器血供,促进自主循环恢复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性复苏方法。加强和普及对社会非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的心肺复苏训练,不断完善急救设备,改善交通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最终将会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