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广大市民如遇到一些诸如焦虑、抑郁、紧张、惊恐发作等心理应激反应,出现心理危机该怎么办?
即日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互联网医院开通心理咨询热线89169826或15918661583,上线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助你足不出户,在线咨询心理专家。
这四类人群尤其易发心理问题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范长河认为,面对疫情,人们多少都会面对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这四类人群尤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一类,原本存在躯体疾病的群体。
这一人群本来存在一定的慢性躯体疾病,平素的“体弱多病”会让他们在疫情面前对自身抵抗力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比常人更容易感染和面临不好的结局,感到无助、抑郁,反而缺少动力主动做预防的措施。这可能源于其在之前反复生病的过程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心理。这一类易感群体由于其躯体素质确实更易患病,即便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可能患上其他疾病,如:流感等,就会更容易陷入“体弱-无助-患病”的恶性循环中。
第二类,原本存在心理疾病的群体。
原本存在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在疫情压力之下,可能面临更高的焦虑程度。有患者会陷于难以自控的恐慌、紧张、纠结中,容易导致原有的心理精神疾病复发、加重,甚至出现程度更加剧烈的急性焦虑发作,即惊恐发作。常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闷、心跳加速、胸痛、大汗淋漓、手足发麻、头晕、窒息感,大多数人会体验到一种濒临死亡的可怕感受。强迫症患者会过度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复回忆自己有没有接触到某些可疑人或物品,出现过度清洁等行为。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疫情压力病情复发,可能表现出现幻觉、妄想症状,甚至出现过激的冲动、伤人行为。
第三类,被医学隔离的群体。
无论是已感染新冠或存在密切接触史被医学隔离观察的人群,在隔离期间容易过度担忧自己的身体而出现恐慌、无助的心理危机,甚至对自己被传染和传染体而出现内心不安,甚至罪恶感,,害怕自己会传染给别人,害怕自己被他人嫌弃、排斥,成为被舆论攻击的对象。
第四类,为太多疫情信息所累的普通大众。
随着疫情时间延长,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众可能对疫情高度关注,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边人加强防疫等。但长时间高强度接触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随着心理压力的升高,会不自觉地情绪卷入,容易莫名感到厌烦、紧张、焦虑,会逐渐因共情疲劳而出现倦怠和麻木感。
别焦虑!心理专家开出这些“心理处方”
针对市民的心理状况,范长河主任认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对疾病的过度反应。因此在心理防护和心理干预时,主要是要消除过度的恐惧。
同时,范长河也给出几点心理建议:
1、 进行呼吸肌肉放松训练
焦虑是对我们天然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身并不可怕。当发现焦虑过度无法自控,过度紧张、手足无措,甚至产生手脚冰凉、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各种身体不适时,不妨试一下“呼吸肌肉放松训练”。
方法如下:首先需要让自己在安静的环境里舒服地坐着或平卧,调整呼吸让自己大致平静、放松。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上,深且缓慢地呼气、吸气,吸气时使全身肌肉紧张、胸廓打开,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的感觉,然后随着呼气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也可以针对某处特别紧张的肌肉来进行重复训练,随着深慢的吐纳和肌肉的一张一驰,身体会慢慢放松下来。
2、居家办公,尽量维持"仪式感"
为了“防控、生产两不误”,许多上班族、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也在居家办公学习。有人会因足不出户而放飞自己,整天穿着睡衣、吃睡不定时、无节制的打游戏刷剧等。这样没有规律的作息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会让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
对于定时定点的上班族、学生党来说,正常作息有利于健康和工作学习。居家也需维持仪式感,建议按照平常工作的时间点正常起床洗漱,换上外穿的衣服,在固定的时间点就餐,满满当当的仪式感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找到作息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
3、关注自身与家人需求
凡事皆有得失,隔离在家中的日子,何尝不是清净自身内心、陪伴家人的最好时光?不妨尝试把一直对外的注意力收回来,关注自身和家人的需求,阅读一本书、培养一项兴趣爱好,或跟家人一做美食、谈心、打麻将等。记录每天发生的,最让你平静或快乐的美好时光,会让人变得平静满足。
4、寻求专业心理指导
如果焦虑过于严重无法放松和自我调整,尽快寻找专业的心理救援,可拨打省二医心理精神科心理救援热线89169826(8:00-18:00)或15918661583(18:00-8:00)。如果特殊时期去医院不便,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推出的心理健康服务,也能助你足不出户,在线咨询心理专家。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