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产能技术,正越来越多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在体验各种人工智能便利的同时,我们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在医疗上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12月11-12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承办的“2020年度智慧医疗学术会议”暨广东省医学会人工智能分会筹备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医疗科研单位、高校医疗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为加速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内的应用开展交流探讨。此次会议同步开展网络直播,超过3.5万人收看了直播。
从核电工业迈向医疗 全科辅助诊断准确率超95%
交流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核能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张勤介绍了“动态不确定因果图在全科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据了解,张勤院士原创的动态不确定因果图(DUCG),是基于领域专家因果知识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既往大数据模型的不同,没有泛化、黑箱、拟合等问题。该理论最先应用于在线诊断核电站等工业系统故障,后来经过改造可用于全科临床辅助诊断。
张勤院士发表演讲
全科临床辅助诊断工具,结合DUCG推理算法,输入患者病情信息即可诊断其所患疾病,并可动态生成患者个体优化临床诊断路径,以准确获取病情信息,大幅减少漏检误检和漏诊误诊,赋能基层医生达到三甲医院专家诊病水平。DUCG目前在山东胶州、重庆忠县两地进行实践应用,诊病正确率达到95%以上。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人类而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为老百姓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助推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AI化身眼科专家 三分钟动画检测婴幼儿视功能
一直以来,婴幼儿视功能检查是困扰眼科医生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交流能力,婴幼儿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导致检查数据难以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青联常委林浩添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这一困扰,只需要拍摄一段三分钟左右的婴幼儿观看动画片的视频,就可以判断分析出孩子是否存在视功能损害,另外还包括了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病变、青光眼等多种眼科疾病的筛查。
林浩添主任表示,人工智能与医学诊断脉脉相通而眼科是以影像诊断为中心的专科,在医学影像方面有数量及质量的优势,这些优势即是医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突破口。
林浩添主任发表演讲
目前,随着“智能眼科专家”系统的迭代更新,其服务对象并不局限在婴幼儿群体。在老年人眼病预防筛查方面,可以服务老年白内障以及其他眼底疾病的筛查;而针对青少年群体,该系统可以提供高度近视风险预测服务,预测结果的3年准确率高达90%,10年准确率也在80%以上。
基于此项研究,今年疫情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牵头推行了人工智能及互联网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落地应用模式,提供AI线上问诊和专家义诊服务,2月1日至2月24日期间,共开展线上服务10517人次。
人工智能技术下基层 破解“三级诊疗”格局难题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辐射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是需要优化的结构性问题。那么在强化分级诊疗,让老百姓更好的看病这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又能提供怎样的助力呢?
技术下基层和培养基层医生、大医院专家下基层相比,有着成效快、效率高、准确性强等明显优势,所以强化基层医疗水平,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必不可少。探索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是目前医疗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林浩添主任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诊断探索出新的“三级诊疗”方案,证实了人工智能在强化分级诊疗方面的作用。所谓新“三级诊疗”,一级是指通过个人及家庭的智能手机终端,通过筛查APP进行初步筛查;二级则是根据初步筛查结果,到社区和基层医院实现基础检查,来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如果发现症状确定,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再决定是否需要转诊上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来实现更专业的诊治。
目前,新的“三级诊疗”方案在相关部分支持下,林浩添团第在越秀区选择几家社区医院进行定点落地实践,以比较常见的白内障疾病为例,新的诊疗方案实施后,提升了疾病筛查诊疗的效果,预计每位医生的服务能力平均提升10.2倍。
未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将与各单位携手打造更优质的人工智能平台高水准平台,将更多健康科技科研团队、临床医学团队,人工智能团队联合在一起,共同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与落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贡献力量。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