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第七版“国家版”诊疗方案发布:注意粪尿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该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

家庭医生在线 2020/3/5 8:15:47

2020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这一最新“国家版”诊疗方案中,在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上新增了以下表述: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越来越多,气溶胶传播这个传播途径也映入大家的眼帘。气溶胶是什么?气溶胶传播又是什么?所谓气溶胶,在科学上的广义概念是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 微米),如云、雾、烟等,都是气溶胶。而气溶胶传播则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可比飞沫传播要“讨厌”得多,要预防飞沫传播,只要避免近距离的接触、避免患者的咳嗽、喷嚏这些飞沫就可以了,但是,气溶胶传播会在空气中长时间停留在某个密闭空间内,情况更加复杂,且在一定条件下被传染的几率比飞沫传播会更大!

现在全国的疫情形势虽然有好转,但是防控疫情仍然要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严格做好防控措施才能早日战胜疫情。

应该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专家给出了这些建议

防范措施一、戴口罩不聚集

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表示,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但它也很容易沉降,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和接触传播防范要求,没有把手彻底洗干净之前,不要用手触碰眼、口、鼻。即使气溶胶处于悬浮状态,正确佩戴好口罩也能进行预防;其次,病毒致病需要达到一定的量,在空旷、人少的地方,气溶胶被稀释,致病率也会降低。因此,要避免聚集,保持1.5米-2米的安全距离。

防范措施二、保持室内通风

在一般情况下,室内的污染状况以及气溶胶浓度都要高于室外,日常开窗通风有利于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的空气状况,可以大大稀释病毒的浓度,降低感染风险。

防范措施三、下水道、卫生间消毒工作要到位

居家环境要做好消毒工作,下水道以及马桶都可能会成为病毒传播的通道。至于消毒的方式,可以在晚上没有人使用的时候,用84消毒液放进下水道或是马桶里面。由于患者的粪便也会存有病毒,因此冲洗马桶的水流也会产生气溶胶。建议在每次使用完马桶之后,要将马桶盖盖好,也可以用消毒液的擦拭马桶盖以及蹲位的周围。同时,也可以采用换气扇来促进 卫生间空气的排出。

(责编:叶群华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一直在家为什么会感染新冠

新冠一般指新式冠状病毒感染,一般一直在家感染新式冠状病毒的机率非常低,如果一直在家,感染了新式冠状病毒,可能是由气溶胶传播造成。新式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其较深接触的方式进行散播,目前发觉说明,新式冠状病毒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一般一直在家时感染新式冠状病毒的机率非常低,由于人体触碰感染者或是触碰病原体的机率极低,假如不慎感染了新式冠状病毒,大概率是气溶胶传播造成。新式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孔径为,有感染性强、患病藏匿、变异速度快的特征,能够吸咐于液体、颗粒或其它物质产生气溶胶。假如上下楼邻居含有新式冠状病毒感染者,可能释放很多呼吸道气溶胶颗粒,因为气溶胶颗粒较小,没法沉降,可能随着气旋蔓延、散播,若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气溶胶下,可能经气溶胶传播,病毒悬浮范畴很远,可能感染一直在家的上下楼邻居。平常应注意防止去人多拥堵或是密闭的场地,防止提升感染的机率,此外假如人流较大,提议与周边人间距1米线,室内要注意常常室内通风,勤洗手、勤消毒。如果出现时兴学病历,提议及时新式冠状病毒抗原检测或病毒检测。

Q:新冠到底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大多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打喷嚏、干咳、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立即吸入;气溶胶传播是指气溶胶在空气中产生,吸入后引起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体表面,接触受污染的手,然后接触口腔、鼻孔、眼睛等粘膜。另外,新型冠状病毒具有粪口传播的概率。虽然还不清楚新冠肺炎可以通过粪口传播,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已经足够人们以前明确的传播效果。这种新的传播概率再次提醒大家要谨慎小心。

Q:如果居民楼上或楼下有阳性感染者,可以开窗通风吗?

新冠主要通过飞沫和气溶胶传染,气溶胶其实就是比飞沫更细的微粒悬浮在空中,但传播距离有限,它们在开窗通风时、在流动的空气里很快会被稀释,一般近距离才有风险,所以,大家都戴口罩可以明显减少传播。所以说,房间开窗通风,新鲜的空气会把气溶胶等情况稀释掉,降低传播风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